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就是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上去,把学生的素养提上去。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个核心常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或者查明原因,做出正确的处理,或者弄清问题的真相,给予合理的引导。下面介绍两种笔者常用的方法,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结果——原因——意见
凡事有果必有因。事情发生了,总有个原因。只有弄清了这个原因,才有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对结果做出恰当的处理。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间的违纪问题是,也要这样做。只有弄清了违纪现象的原因,然后才有可能对违纪问题作出正确的处理。笔者曾带过这么一个学生,她学习勤奋,成绩在班上也很突出。可是,有一段时间,她三天两头的旷课,就是来学校上课,也是吊儿郎当的。我很奇怪。一天下午,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平心静气地询问她这几天为什么不好好上课。她说他父亲因为家里没有钱,不想让她上学了。听了她的话,我耐心地做了她的思想工作,然后又找她的父亲谈了这事,他的父亲终于答应让孩子继续上学。
多年来,在碰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一直坚持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运用这种工作思路,一定要把握住,你做出的处理意见必须建立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否则,你所做的处理意见不但是无效的,而且还极有可能伤害到学生。这种情况在许多青年教师身上时有发生,遇事不问青红皂白,往往把学生狠狠地训斥一顿,命其写封检查,然后了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尊重——理解——引导
常言道:百人百姓。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并不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而是各有其性,各有其特长兴趣。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并承认这一事实。教师认识到并承认了这一事实,他在处理学生及学生间的许多纠纷的时候,就不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他就会采取引导的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很容易地把以前曾是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因素,而且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莫大的助益。
笔者曾带过这么一个学生,她很爱唱歌,在班上也很有影响。有一段时间,班里一度流传过这样一个消息,说某大城市的一个艺术学校要在我县初高中毕业生中招几名艺术方面的有特长的学生。这个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整天忙于唱歌,功课几乎全丢在了脑后。
我把她请到办公室来,耐心地向她解释,我说老师尊重你的选择,也理解你的选择。接着我就直言不讳地告诉她,以她现在的条件,报考艺术学校根本没有可能。但是,我又鼓励她说,如果你你真的喜欢唱歌,喜欢音乐,那么,你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平时多读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多请教一下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这样既为你实现你的理想打了基础,同时又能提高你的阅读能力,不耽误功课。最后,我又给她推荐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这部世界名著。
经验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她的语文成绩由以前的没有及格过上升到70分。
但是,要用好此法,还须教师对这里讲的尊重、理解、引导有一个正确、且较为深刻地理解。
1.尊重。教育界一直流行着这么两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尊重。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有碍于学习的言行,不论其多么不合于现实,都要予以尊重,千万不能讽刺、挖苦,乃至大声训斥。教师须知,对这些刚刚开始懂事的中学生来说,充满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合理的。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责任不是阻止、扼杀这些念头的生长(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而是在充分尊重、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这些不切实际的念头、想法用到学习上来,通过学习这条正当的途径合理地发挥他们内心的那些能量。
2.理解。光有尊重还不行,教师还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的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土壤做深刻分析,认真研究。只有这样,引导才能抓住要领,切中要害,符合实际;否则,引导就成了盲目地胡引乱导。
3.引导。顾名思义,引导即引而导之。换句话说,要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走上正路,不能采取“命令式”的方法,而应按照学生本身的个性、特长、爱好去引导,或者说,帮助学生发挥他们本身的潜力去做好他们应该做的事。
以上三点是正确运用“尊重——理解——引导”法必须注意的操作要点。从总体上看,尊重、理解是引导的前提;没有尊重、理解学生的诚意,就不会有引导的效果。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过:“教师要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最后要有能力改变学生。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欲望。理解、顺应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这话可谓说到了笔者所总结的“尊重——理解——引导”这一方法的要害处,工作中,班主任如能用心领会,用心使用,自能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