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对于课题和教学,我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兴趣和热忱,希望自己能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心中一直很迷茫,没有明确的抓手和清晰的计划来开展改进教学,心中美好的愿景始终没有办法落地为切实有效的行动。
这段时间,经过孙明霞老师的指点,陆续听了刘霞老师的课题讲座分享和卜庆振老师《管窥新课标 例谈大单元》讲座,结合书籍《走向实证》,想明白自己的问题了。想要研究什么?要解决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的问题和目标是模糊的,行动起来自然犹豫不定,再加上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就更加缺乏底气,没有方向。
最近三年,我连续任教初三地理,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梳理复习课本知识。然而总觉得像在讲新授课,把之前学生学过的内容重复一遍。由于缺乏新鲜感,学生意兴阑珊,而我也自知无趣,上课缺乏激情。对现状不满意,却未曾刨根问底地自己。一堂好的复习课有什么标准?你想要的复习课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改进课堂?没有实实在在地阅读相关书籍和讲座,也未见行动,所以困扰一直在,止步不前。前段时间邀请明霞老师听我的课,她指出了关键,我的复习课满满当当都是知识点和练习题,却没有帮助学生梳理概念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其实,作为教龄十年的老师,我自己对于课本的知识体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了如指掌。是什么导致我选择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埋头于细碎的知识点,而忽略了知识体系呢?跟学情有关,我任教的历届初三学生大部分经历了两次分班,两任地理老师,由于学生自身的资质和教师的任教水平不一致,导致班上学生地理基础差异极大。我的着重于帮这一部分补上基础知识,才出现上述问题。
基础知识和知识体系不能兼顾吗?只照顾这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而忽视了其他有更高需求的学生合适吗?明霞老师以她自己的生物复习课为例,详细地讲解了如何以点带面地串联知识点,我恍然大悟。而后又听了卜庆振老师的大单元讲座,似乎有些开窍了。我的地理复习课应该着力于寻找单元或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此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以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带领学生寻找答案,把握知识脉络。这与当前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理念契合。然而,新问题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必然会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可能与备课组教学进度不一致。不管怎样,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