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慧兮
作业: 慧枚
253经讲述了毗纽迦旃延式婆罗门尼,招请优陀夷来受供并说法,优陀夷看她态度傲慢,不肯为说。后因改变态度,优陀夷为她说苦之生起及契入寂灭之因,最后使她皈依三宝。
外道有修行的倾向,没有遇到正法,见优陀夷,“容貌端正,诸根寂静,心意安谛”,向她请法。优陀夷的状态是,“常言非时,不说而去”。不说的原因是,外道还不具备请法的态度。对法要尊敬,亲近善知识要信受,低位,恭敬,虔诚。要知道请的是什么法,“是为阿罗诃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的法。
毗纽迦旃延式婆罗门尼的态度,未见面时,“汝可前往沙门优陀夷瞿昙氏,明日于此饭食”;初见时,“遥见”优陀夷来,“疾敷床座”,“设种种饮食,自手供养”;饭后,“着好革履,以衣覆头,别施高床,现起轻相,傲慢而坐”;转变后,“脱革履,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毗纽迦旃延式婆罗门尼对优陀夷的态度,是一路在发生变化的,优陀夷的态度默然接受供养,不说而去,当为汝说,也在发生变化。
学佛修行的态度,要珍惜佛法,不珍惜,内心的那份恭敬,虔诚,细心,体贴就没有。只有用心的人,对法的体会理解才会有深度。不要以为现在能听懂,没有建立在虔诚,恭敬,信受,低位下状态下的理解,仅是文字上的懂,学出来的必定是狂慧,如是因得如是果。
关于善知识
五类善知识
第一类是证果圣人。一般称四双八辈,叫四果四向。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第二类是七善人及无余涅槃者。三种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无行般涅槃者、行般涅槃者和无余涅槃者共七善人。
第三类是使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破他无明断他染爱的善知识。
第四类是传正法的善知识,法师说法师。
第五类是真人,身形展现佛堂依着法而行,如法修行。
何为亲近
恭敬、供养,或是服侍、服务,信任接近,还可理解为协助、共事。
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
增长福慧,消除宿业
增长信心,道业坚固
入圣流所必备的条件
成就道果,度脱众生
如何如法亲近善知识
来到道场,应该是冲着法来,不是冲着某个人而来,也不是冲着个人的感受而来。
要为自己的修行负责,修行是为了把自己的习性拍下去,努力建立法智住,让法在自己心中树立起来。只有法在心中建立了,心才能立在法上。
要学会独立,内心要坚强,自依止,法依止。独立出来,在法的层面上独立成长。
如何亲近善知识
佛陀开示弟子们要如法亲近善知识,提出如法奉侍善知识的五事。
给侍所需
礼敬供养
尊敬戴仰
师有教,顺师无违
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关于皈依
真正的皈依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是尽形寿皈依而不看外道典籍。
佛法正见不彰,我们的三皈五戒都是在形式和表面上。
关于择师
择师是为了亲近善知识,目的是多闻熏习,多闻要闻到无常法、无我法、空法、苦法、涅槃寂静法,其他的多闻都是邪知、邪见,因为其他法不能帮助迈向解脱,不能解决现实的身心苦迫。
择师后须将师父奉为权威,全心服从,不得违逆,对待师父要如同忠臣侍奉于明君,孝子随顺于严父这般的用心与虔诚。只有这样,学法才能受益,也就是要有恭敬心,虔诚心,低位心,谦虚心,信受心与感恩心,才能引发修学路上需要的出离心、长远心、勇猛心、坚固心、精进心,修行的时候才会有一路前行的信心,不畏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具有这些心的时候才算得上亲近。
择师要慎重
当亲近善知识之前,要问自己,所来何求?学佛何求?
若因缘具足,从皈依开始,通过自身的努力,由闻、思、修,对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和出离心,并发菩提心,或者依善知识引发,所指引的法,而出家受戒,修道证灭,通过禅修去体会空性慧。
仅靠我们自己个人的盲修瞎练,仅靠自己的思维观念去修行,盲目追求是走不出轮回的,出不了三界的。所以要靠善知识的指引、提携、帮助、引领。
六祖坛经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则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遍用无滞,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法华经》在读你就是《法华经》在加持你,你读《法华经》就是《法华经》的法义在心里,你对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在根尘相触的当下,照见五蕴皆空,身见破了,我执破了。身心脱离即是心与境的分离。观自在,解开的是结系,能脱出来的是境界,让身心得以自在。
《六祖坛经》: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当彻见发源,明白本性空寂,寂灭灭已的境界,就知道原来烦恼即是菩提,无明就是涅槃。
火宅,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火宅。身心而言,心中的烦恼就是火宅,痛苦就是火宅,心里所求不得就是火宅,感受就是火宅。
当念心在根尘相触的当下,能作得了主,能脱出来就是法中王。
慧能六祖:“风动幡动,仁者心动”,根尘相触的当下,心随外境转,虽是现象界的风动,幡动,更是烦恼执着的心在分别,若心已经离开了执着,则风动,幡动已无关自己的实。当下的烦恼即是菩提,看心中有没有法。
心如何在法上
要自依与依法,让自己在心中把正法的知见建立起来,不依赖于他人。
不由于他,入佛教法,与法得无所谓。
人有聚散离合,法才能与你相随
苦乐怎么产生的
优陀夷答言,“婆罗门尼,一切眼一切时灭无余,犹有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苦乐,不苦不乐耶?”答言:“无也,沙门。”“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时灭,永尽无余,犹有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答言:“无也,沙门。”“如是婆罗门尼,是为阿罗诃说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
苦乐产生的四种原因:自作,他作,共作,非自他作的无因作。依佛陀说,因缘生苦乐,有因有缘。眼根触色尘产生眼受,眼思,在触的当下,把内在的执取染爱给灭了,染爱一灭,无明即破,生死即了。
何为菩萨道
菩萨的慈悲不是滥慈悲,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因缘的基础上才去慈悲的,要有合适明觉,佛法不离因缘法。
悟前悟后
悟前悟后,身形展现是一样的
悟前是依法而修,如法而行才达到圣人之流,悟入法流。
悟后还是按照这个法而行,是本来面目,本来就是这样子,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展现的。
法是一味的,是平等的。
能开悟,说明在悟前已趋向于法,是依八正道而行。当悟了后,只是实行八正道而已,身形展现不违八正道。
课后思考
1.修行人的身形展现
修行人的身形展现,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的。心中有法,住在无常无我上,不住在善念上,也不住在恶念上。在日常的生存环境中,落实在五戒十善中,落实在善上,心里不住善。心中住法,展现出来便是德,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上,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办好事。
与家人相处,站在家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心思要细,把问题都考虑全面周到,照顾好家人的感受。在此之前,经常只会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觉得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也很少为他人考虑,认真的自我反省中。之前去同学家里住了一晚上,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同学已经准备好,早餐,鸡蛋,水果,牛奶等吃的,给人的感受很好。在人情世故方面,确实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公司,感觉你就是整个公司,公司落在你身上,站在公司的全局去考虑问题。你心里装的公司,所做的行为都是在为公司考虑,同样公司也会回报给你善意,内因加外缘必然产生结果。
2.莫将容易得,当作等闲看
经过对经文的学习,知道很多外道修行多年,对正法很强烈的倾向。当有机会遇到正法的时候,很快 能开悟见法。在现在的情况中,正法摆在你眼前,却没有把它当作很重要的事情。上课,读原经,写总结,写体会,如果没有同行善知识的引导,督促,经常就会把它置于一边。“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到这样解脱的正法,是有福报有因缘之人。“莫将容易得,当作等闲看”,不要以为拿到经书很容易,就对它产生随随便便的心理。每一句都有深意,每一个字都是心血之作,不忍看到有情处于无明的状态,希望更多的人走在解脱的路上。所以,端正学法的态度,态度决定了你能学习到法的深度。
3.如何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要信受,低位,恭敬,虔诚。253经中,婆罗门尼知道优陀夷极善说法,多次请吃饭,自手供养,从她自己的角度,已经做到低位恭敬了。但是优陀夷并没有为她说法,直到她改变饭后傲慢的态度,才为她说法。对比我们自身,可能请人吃完饭,没有达到顺心合意的效果,就会指责是他人的问题了。婆罗门尼并没有对优陀夷的不说法而感到生气,在弟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后,也马上改正,没有落入我执里。
依教奉行,把善知识当成自己的长辈去尊敬,去供养,去奉侍,去共事,依法而行,依法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