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跃跶/文
《诗经·国风·周南·芣苢》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周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这首诗是诗经·国风·周南·芣苢的诗歌。也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
这首诗歌一共分为三章,十二个句子。首章写的开始采芣苢,第二章写的采芣苢的方式,第三章写的采芣苢的满载而归。只切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苢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诗的解读众说纷纭,其中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芣苢》的解读可以有多种角度切入,本文试着以下形式来解读这首诗歌。
从劳动人民劳动和民俗信仰的视角来看。这首诗歌,在《毛传》解释:“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姙焉。”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芣苢,车前也,大叶长穗,好生道旁。”结合“芣苢宜子”的古说(《毛传》),认为采摘行为暗含祈子愿望。闻一多先生等学者提出,薏苡是夏禹部落图腾,与“胚胎”音近,暗含生育崇拜。反映宗法社会对生育的重视。
但从周代的社会环境和《芣苢》这首诗歌的全诗来看,西周建国后,实行了东、西两个都城制,西都为宗周镐京,东都为成周洛邑 (即成周)。据载周公旦曾经居住在成周,管理东南诸侯;召公则主管理宗周,负责镐京及南至江汉一带的方国事务。据《仪礼》,演奏到周南和召南的诗歌时,以“乡乐”称之。由此可知,二南之诗都是东西两个都城以南境内的诗篇。
诗经中的周南,其显示的地域,北起黄河流域,南到汝水、江汉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国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二南诗歌关于江汉一带的歌唱,一些诗篇作于西周中期以后经营南方时期,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并不倾向于闻一多先生的解释, 从社会劳动来看,周代是以农耕为主,妇女承担采摘、纺织等劳动,作为农村诗中“采芣苢”是日常生产活动的写照,如果没有现实史料依据,芣苢可以解释成任何一种植物,主要是可以采摘的,都可以想象。从妇女农业劳动的场景看,这种植物应该是比较矮小的植物或者是人弯腰下去才能体会到采的意义。画面感才有诗歌的意境。这六个动作更加合理。当时的地理环境,如果是薏苡,薏苡就是我们俗称的薏米,那么应该是人类种植的植物,种植的植物也就有了成片的。读这篇《芣苢》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形成在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平原上,阳光下,田地里种植着一大片的薏苡,一群人正在田间劳作,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笑容和快乐,人们愉快地唱着歌,余音袅袅,大家三五成群一起采集食物,共同期待美好的明天。
而如果芣苢,就是俗称的车前草,这种植物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这首诗作,就是先秦时代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快的场景。这就会在我们眼前浮现出另一种画面。首先是刚刚出发的时候,呼朋引伴去往芣苢茂盛处采摘。然后是开始采摘的样子,先是一棵一棵摘下来,即掇;然后是一把一把采下来,即捋。最后采得越来越多怎么办?先是用衣襟向上兜起来,即祮;再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可以兜住更多的东西,即襭。有了虽然只是单一的采摘动作,但作者却使用了“采、有、掇、捋”四字去描绘,就连用衣襟兜装芣苢也用了“袺、襭”二字刻画,体现出作者对农人劳作过程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也暗示作者可能具有非常丰富的乡间生活阅历。
诗之所以为诗,其中蕴含着特殊的象征意味,而诗的好处更在于看似无理,实际有情有理。中国文学史家陈文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说道:“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也正是这种超越文本的神秘意味,才使得“芣苢”的解读具有多种联想可能性。
我们从文学美学的视角来解析: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强调诗歌通过重章叠句和动词变化(采、有、掇、捋、袺、襭),生动展现劳动过程与集体欢歌的场景。
我们来说一下关于“采采”。虽然只是单一的采摘动作,但作者却使用了“采、有、掇、捋”四字去描绘,就连用衣襟兜装芣苢也用了“袺、襭”二字刻画,体现出作者对农人劳作过程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也暗示作者可能具有非常丰富的乡间生活阅历。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运用十分普遍,而这首《芣苢》的重叠章之甚可谓绝无仅有。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复沓,实则别有韵味。在反复的吟咏之下,产生了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读者虽然不见采摘芣苢之人,却依然能感受到他们采摘芣苢过程中紧张有序而又兴高采烈的情绪起伏。就连那株株的芣苢,也仿佛在这农人的歌唱声中鲜活灵动起来……
清代方玉润说得好: "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首先是刚刚出发的时候,呼朋引伴去往芣苢茂盛处采摘。然后是开始采摘的样子,先是一棵一棵摘下来,即掇;然后是一把一把采下来,即捋。最后采得越来越多怎么办?先是用衣襟向上兜起来,即祮;再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可以兜住更多的东西,即顽。全诗回环重叠,一咏三唱,虽然词句反复,但却绝无烦琐累赘之感。
从清代方玉润的分析来看,第一个“采采”应该是动词,出发去采采。
第一段第一句里的采采芣苢,采是指采集、收集。作者这里用了两个采字,可以解释为到处采集或者采了又采。薄言采之,薄言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无意义。采之指采集。
第二段第一句里的薄言掇之,掇是拾捡的意思。第二句薄言捋之,捋通常解释是指使物体顺溜或干净,这里指顺着根茎一把一把的采集。
第三段第一句里的薄言袺之,袺在这里指用衣襟来盛放东西。第二句薄言襭之,襭同袺的意思差不多,指用衣襟将东西兜起来。
而对这篇的分析我觉得“采采”用名词解释则更好的理解了诗歌的意义。诗中“采采”既形容芣苢茂盛,也暗示采摘动作的反复,体现劳动的欢愉。可以更加形象的把画面感觉呈现出来。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子理解,漫山遍野,繁茂鲜艳、郁郁匆匆等等能形容“芣苢”的非常多、长势好等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六个动词。
所以我更倾向于把它翻译成。
繁茂鲜艳(漫山遍野、郁郁匆匆)的芣苢呀,一起去采呀。
繁茂鲜艳(漫山遍野、郁郁匆匆)的芣苢呀,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漫山遍野、郁郁匆匆)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漫山遍野、郁郁匆匆)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漫山遍野、郁郁匆匆)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漫山遍野、郁郁匆匆)的芣苢呀,掖着衣襟兜回来。
这样这首诗歌就更有了文学美学的视角,短短三节,画面感极强,一群村姑,挽着衣袖,用一双双灵巧的手,不停地采呀,一把把,直往衣兜里装。其场面是热闹的,其动作是麻利的,其情绪更是欢快的。全诗展示出了一幅呼之欲出的妇女采药晚归图,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远古的劳动场景,使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先民们的劳动欢乐与愉悦!
我们从植物学的角度去考据这首诗歌的“芣苢”。目前有很多争议,集中体现在对“芣苢”的物种认定,包括车前草、薏苡、锦葵等说法。
芣苢,根据《毛传》解释,芣苢是一种植物,学名平车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车前草,而闻一多等学者认为芣苢是薏苡,薏苡仁就是我们俗称的薏米。薏米是我国传统食品资源,可做成粥、饭以及各种面食供人们食用。
这里面重点对芣苢的读音与植物考辨如下(我主要收集了以下资料)。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芣苢(fú yǐ):古书指车前(草名)。
1977年11月上海词汇报社发行所发行《辞海》(上下册)芣苢(foú yǐ ),见芘芣(PI foú )荫蔽。《庄子人世间》“隐将芘其所藾”。草名:即“锦葵”,花色艳丽,可供观赏。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毛传:“荍:芘芣也”。“芘芣,一名荆葵”,按荆葵“锦葵”。
《中华大字典》光明日报社出版《现代汉语工具书库》芣苢(fú yǐ):古书指车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和种子可以做药材。
但现代权威资料(如《现代汉语词典》)及主流学术观点均将“芣苢”注为fú yǐ,释为车前草。
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明确记载“芣苢,一名马舄,一名车前”,支持车前草说。锦葵说可能源于对《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中“荍”(即锦葵)的误读,或文献转引的混淆。
另外,如果是薏苡,薏苡就是我们俗称的薏米,在植物学介绍中。以下是摘取网络关于“薏米”的介绍。
“一年生粗壮草本,须根黄白色,海绵质,直径约3毫米。秆直立丛生,高1-2米,具10多节,节多分枝。叶鞘短于其节间,无毛;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扁平宽大,开展,长10-40厘米,宽1.5-3厘米,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中脉粗厚,在下面隆起,边缘粗糙,通常无毛。雄小穗2-3对,生于总状花序上部,长1-2厘米;无柄雄小穗长6-7毫米,果期6-12月。”
我们就可以在想象出在平原上,阳光下,田地里种植着一大片的薏苡,一群人正在田间劳作,用“采、有、掇、捋”这个个动作,再用衣襟兜装芣苢 “袺、襭”二字两个动作,这种画面感觉怎么也不能对应上这六个动作。如果对应上,那妇女采摘的季节也应该在夏季到秋季这个季节。
在现今能搜索到的中国历史上生产薏米的产区,湖北蕲春县、河南淇县西部的山丘地带,也是太行山脉,生产的历史也只有500多年,而且是山区作物。再有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黔西南地区兴仁市种植的薏苡也不过上千年历史。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芣苢”应该是一种植物。一是车前草:传统主流观点,其多籽特性与“宜子”信仰关联,而且陆机、朱熹等均持此说。二是薏苡:闻一多等学者提出,薏苡仁就是我们俗称的薏米。薏米是我国传统食品资源,可做成粥、饭以及各种面食供人们食用。三是锦葵:仅见于部分文献(如《毛传》对《陈风》的注释),但缺乏直接证据,且与诗中“捋”“袺”等动作不符(锦葵多赏花而不是采籽)。
所以说:我更倾向于将“芣苢”作为车前草的解释更具文献支持,薏米还有待分析,锦葵说可能为误传。
《芣苢》以其简之笔勾勒出周代劳动图景,其解读的多元性折射出文本的开放性与生命力。无论是作为劳动颂歌、民俗史料,还是文学典范,它都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回响,为我们理解先民生活、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提供了多维视角。
2025年05月1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