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的春节,父母们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跟娃宅在家中。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何带娃?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目标。孩子出不了门,不能跟其他孩子玩,时间长了,自然会烦躁。但我们的目标不要仅仅是如何让孩子在家各种乖,让父母如何省心;而应该是利用这个机会提高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并为孩子留下一个温暖、积极的回忆。
说到提高孩子的能力,可能有父母会以为是要孩子学习。其实不是。我说的能力是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的提高并不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而主要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来获得,而在这几天里,父母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和互动,所以是帮助孩子提高这些能力的好机会。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
1、如何提高孩子的情感能力:教孩子意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老发脾气很头疼。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意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完成这个任务,孩子需要很多很多的机会练习。但父母往往会忽视这样的机会。比如,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很多父母可能都会重视为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也会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嘱咐孩子要注意什么、该做什么,但往往会忽视跟孩子交流感受。但其实跟了解事实本身相比,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有人真正关注自己的情感。当孩子在家各种行为不当时,不要马上责备孩子或教孩子,可以先从孩子的情感入手。
那怎么跟孩子聊感受呢?比如,当孩子因为无聊在家里搞破坏时,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为什么你会无聊呢?在家多好啊,可以做那么多事”、“你有那么无聊吗?”,或者直接告诉孩子“现在正好有时间学习,你学习起来就不无聊了”,而可以用“你是不是觉得无聊/害怕?”这样的话开头,或者说得更具体:“你是不是觉得憋得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孤单?”同时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示出对这些情感的认可。
如果孩子接着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要让孩子感到你的关注和接受,比如可以说“哦”(真诚而关注的“哦”)、“妈妈还没想到你是这样想的”、“爸爸真高兴你能告诉我这些”、“真的呀?”等等。另外,还可以用图画表达孩子的情感——比如在纸上画上一颗心,然后画出这颗心孤单的样子(比如点上一点一点的血点),再问孩子“你觉得孤单的时候,你的心是这样的吗?”一般来说,孩子对这种形式的表达都会很感兴趣:“我来画,我来画,妈妈,我害怕的时候心是这样的。
有一点我想特别提醒一下——不用把不让孩子感到无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孩子小时候发发呆也是有好处的,而且父母需要教孩子认识到无聊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同时,如果孩子认识到,他要为自己的情感——包括无聊——负责,而不是总认为需要别人来解决TA的无聊,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所以,当孩子说自己无聊的时候,父母有时可以同情地听,真正地表示理解,但不急于马上给孩子出主意,而是关注地说:“无聊真难受呀。”然后搂搂孩子,等待孩子自己表达。
2、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
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就是孩子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意图、动机等内心活动,以及理解和解释社会能力的能力。根据我与父母打交道的经验,孩子的这个能力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父母们或者认为孩子就是缩小的成人,成人能理解的事情,只要耐心跟孩子讲解,多跟孩子讲几次,孩子就能理解;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理解他人和社会事件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具体到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问题,在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方面,父母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① 注意自己的情感,不要显得过于焦虑和谨慎,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谈论相关事情的用词和情绪。因为当孩子对周围的事情感到无法理解、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自己信任的人的表情来理解和应对。这叫“社会参照”,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这种能力。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靠的人,所以如果孩子看到、感到父母非常焦虑不安,也会感到非常焦虑不安。其实成人也是如此,当有危险和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你希望在团队领袖身上感受到什么?平静、威严、充满希望和力量,对吗?如果父母总是表现出这些特点,就会深刻影响孩子理解、应对社会事件的能力。
② 要跟孩子交流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一方面帮孩子理解现实。研究发现,与父母的交流对孩子理解现实和形成记忆非常有帮助。孩子在上四、五年级之前,抽象思维能力都不成熟,这是他们的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决定的;同时他们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所以还无法在周围各种信息中形成尽量符合现实的概念和观点。
那怎么跟孩子解释呢?总的原则是:1、不用像成人科普那样周全而详细,孩子想知道多少就告诉他们多少;2、尽量用简短、儿童好理解的语言;3、态度平静,不夸大,不吓唬,不故意轻描淡写。
具体来说,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不要让小孩子过多从电视新闻中理解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无法完全吸收这些信息,并且有可能引起他们不必要的恐惧,更糟的是,他们很有可能没有能力意识到恐惧是令他们难受的原因。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新闻暴力与4-5岁孩子的恐惧反应。虽然我的研究的结论是,从整体来说孩子的恐惧反应在中度,但不能忽视其中一些孩子的恐惧反应。其实在有的国家,有专门面向孩子的新闻节目,这些节目在新闻的选择、新闻的讲述形式等方面都更适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不要像上课那样正儿八经地给孩子做解释,而用具体的、孩子见过的东西来解释,讲故事、做游戏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对于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是不感兴趣的。不要太指望孩子会对诸如“这种病来自于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这是一种微小的非细胞生物,一直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因为偶然的原因,人在野生动物接触时,这种病毒就从动物身上转移到了人”这样的解释真正感兴趣和真正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开头:“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我们都不出门了,外面的人都戴上了口罩。因为我们在防止一种不好的东西进到我们的身体,它叫病毒。”之后根据孩子的反应来决定告诉孩子什么:什么叫病毒、为什么要防止它们进到我们的身体、用什么防止、如果它们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后果、可以怎么办、等等。
比如可以这样说:“在你的幼儿园/学校里,是不是你会跟同学有时拉拉手、头碰头、或者搂着肩膀?然后呢?你们都不会有事吧?你们都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对不对?可是如果有一个人,他跟别人不一样,如果他碰到谁,谁就会生病,这个人是不是大家都不想碰到?在你的身体里有很多为你工作的细胞,本来这些细胞都非常友爱,它们就像你跟同学一样,会常常碰来碰去,都不会有
如果细胞都生病了,你就会生病,就像上次让你很难受的病一样。我们是不是不能让这个坏种子进去?这个坏种子,科学家和医生就叫它病毒。它非常小,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特殊的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本来在我们的身体外面,你觉得它能从哪里进到我们的身体吗?对,我们的鼻子,因为我们的鼻子有两个洞。但我们的鼻子也不能堵住呀,堵住我们就无法呼吸了。那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既不堵住鼻子,又不让病毒进到我们身体呢?嗯对,用口罩(可以拿出口罩带上让孩子感受口罩是如何“既不堵住鼻子,又不让病毒进到我们的身体”)。
平时我们周围是没有这样的病毒的,但最近不一样,科学家、医生告诉我们,我们要注意这些病毒。科学家和医生,还有很多叔叔阿姨都正在消灭这些病毒。他们一定能做到,但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在他们把这些病毒都消灭前,如果你出门不带口罩,妈妈爸爸就会很担心,因为我们不知道周围有没有病毒,我们看不到它们,只有你带上口罩,我们才能放心。口罩能保护你,病毒在口罩外面大叫‘让我们进去’,但就是进不去!”
当然,每位父母都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给孩子做解释。但要尽量用简洁、孩子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
3、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在做游戏前说说自己的计划,还可以让孩子写下来
自我管理能力与前面说到的情绪管理能力一样,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用什么方式培养呢?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会督促孩子定计划,但往往发现这些方式都收效甚微。其实,有一个方式是非常有效但很多父母不愿相信的,就是做游戏。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发展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方式,包括父母都特别重视的学习。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足够游戏机会,那孩子的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遇到阻碍。所以,在被父母问道“如何利用不能出门的机会高效带娃”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孩子做游戏。关于如何跟孩子做游戏,有很多文章和书可以参考,我就不多说了。
但我要格外强调的是,有一种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有效,就是让孩子在做游戏前说说自己的计划,还可以让孩子自己记下来。这个方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已经得到研究的支持。
具体怎么做呢?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问题里,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现在的家要变成一艘太空飞船,去很远很远的太空里营救其他的人。在到达可以停靠的空间站之前,我们不能出飞船。现在,我任命你为飞船的船长,你的责任是负责飞船的安全。要让飞船安全快速地完成任务,你觉得我们要做哪些安排?我们每个人要做什么事?”
现在,冠状病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焦虑、各种问题。对此,我们没有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教孩子理解,以及为孩子留下什么样的记忆。生活就是教育。我们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对孩子真正好的教育是将各种问题情况作为教育的机会。以此跟各位父母共勉,愿大家的孩子安然度过这个特殊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