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析王天成《黑格尔知性理论概观》
逄老师:
这个知性他完成他自身,就是知性的一个意思。作用第一它是有所呈现的,我们无法直接进入意识,必须在意识的现象显象当中去了解去接近。意识,在他的现象的呈现当中,成就他的对象指向,他在他的对象指向当中,完成他的一个反身的自我思考,他在他的反身的自我思考当中。成就他的意识自身的一个完整性。,
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一个客观的一个过程。这个就是意识的最直接的知性作用当中所隐藏的,它的直接性当中的间接性,它的反身性,它的自我完成。如果我们没有在心智的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意识功能,这样的一个知性的作用方式当中,完成一个圆满的训练的话,我们对于知性之外的或者意识的更深入的内容,我们所有的这个言说都是断裂式的、片段式的。这个其实是所有身心意识修行的基础。
这个说起来好像是一个延迟性的,或者是学理性的,其实不是的。所有的正常的、健康的、心智的、生命的体验,都要在这个里面不断的去做一个周流、周转、流变的这样的一个体验的完成。没有做这样的一个坚实的、反复的,甚至是长期的这样的一个意义上的理性的训练。那么很遗憾,他没法真正探索任何其他的哲学问题。
这个时候就看出,好像都是在做人文思考、哲学思考或者是宗教体验。他的言语和话语背后的这样的一个心智的、在知性层面的这样的一个自足和自圆满。没有这个作为基点,其他的方面就会造成不断的甩出去。很多的问题甩出去,很多的话头儿甩出去,好像讲了很多,好像讲的很细致,但是所有的这些东西,你是收拢不回来的。所有的哲学思考,宗教的体验。还有这种原典的解释,都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小哲学课1
这都是很初级哲学体会。现在是思想纷争的时期,不想参与到现在这样的一些所谓理论思考或者是民间这种个人体会等种种潮流中。借着这几个关键词讲讲体会,这既是基础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是要尊重世俗,现实,从人的这个有限性出发。虽然现在人们的意识都是一种漂浮、到处飞的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有种种的这种话语的、直接的、给予的某种提示或者是暗示。好像自己的一个心灵状态可以跟很多很多方面在很多细节上,通过话语有应和。但是在我看来这个都还是……如果知道最基础。我们可以把这种知性当成成熟理性的一个初级阶段,或者是他的一个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状态。很直接,但是也是非常有限,就是跟我们的这种肉身的、世俗生活这种现世的,当成这样的一个去看待。我们说现象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知性完成,进入到一种成熟理性状态,再回看这个我们有限人生的世俗生活这个世界的呈现。把它作为现象的时候,它是已经完成一个知性的一个自反的一个过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成熟理性阶段的一个名词。其实如果我们是从这种直接的、这种知性,直接知道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像一个孩子。他不会说把这个世界他所看到的听到的,他不会当成现象他就是当成一种真实。所以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现象来呈现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走入到一个对象化,甚至在对象化的这样的一个主体跟客体的一个互相结构当中,已经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反思。如果没有经历一个反思我们就不会把它当成现象。所以这个词本身出现就已经进入到一个知性的一个运动的培养的过程当中。这样的话就是说当你把它作为现象的时候,它实际上是也在强调它的一种直接呈现,直接给予。所以这个用现象这个词儿就代表着对肉身儿对世俗承认。但是现象不等于幻觉、不等于幻象。所以任何这个更深入的道理也好,体会也好,所有的这种通往智慧,通往这个更深体悟的,他都是要从这儿开始。但是他并不直接把它作为一种假象或者是幻象指出来。这个是现在这种意识纷飞,话语混乱之后,对普通人最大的一个剥夺。剥夺了他的一个自我的完整的这样的一个心智。一上来不能告诉他这个就是假的,这样的一种好像是给人真相的这种给予,这个对人的,对他自己的主观能动、他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体认,他自己的一个自我训练的、这样的一种身心培养;那这个是不好的。它是从现象出发,之所以从现象出发,这个现象,它是在这样的一个对象性构成当中才称其为现象。而这个对象化的这个构成当中,他有一个他自己的,我们叫所谓能动也好,能知所知也好,就是他自己的一个主观性的构造。那么从客观性的指向到返回到他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能够在不断的这样的一个映照,不断的一个反求过程当中,他对他自身会有一个逐渐成熟的一个体认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我们一般讲的反思,它其实已经是有一个有内容、有过程,它有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有它的这样的一个自身提升的一个过程在里面。这个对普通的人也好,追求哲学思考的人也好,或者是追求宗教体悟的也好,他必须在他的意识的这个初级的这个知性的运动的这个层面,有一个完整性。
这个就是类似于最艰难的第一步,这个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过多的这种指导、指示啊,这种从外面的这种是不可替代的,这个是要自己完成的。这个是要经历一个心智上的一个刻苦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也需要分享、交流也可以适当的点拨,但是这个完整的一个心智,最低的这样的一个意识的一个知性,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他必须是自己完成的。这个是他进入有意识的这种话语关照,有意识的这样的一个心灵关照,有意识的这样的一个生命关照,这个都是前提和基础的。
如果说跟中国的修身功夫相对应的话,就是有点类似于那个格物。就是他这个物,他一开始他所看到的东西,它作为一种直接呈现。但是在这个直接呈现的构造当中,他看到这样物所以如此,是被构成的。它何以被如此构成呢,他看到他自己的主观的作用。那么我们说反思也好,或者是格物,它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它一定是:我不但看到了,我看到的那个东西;而且我在我看到的东西里面,看出来,在看使这个东西如此呈现的,这样看的那个我。
就是我所看的那种直接的、那样的一个现象,跟我何以如此看的、那个看的过程,和是谁这般那般的、在看的那个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构成了一个共同一体的。这个格物,才算是一个小单元的一个完整。它既是物,又是我。是在物我的、共生共同构成当中,它呈现出一种真实。我不但看到了一个东西;我而且在那个东西看到了我;而且我在我对我所看到的物的看的过程当中,看出:我跟我所看的那个物的一个统一。
这个训练是反复的,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特别有修行、有悟性的人都要经历的,这是一个基础。看着一个东西,看着看着它不是那个东西了,看出自己来了。然后要看出自己,我怎么就把这个东西看成这样一个东西啊?是何以如此啊,何以这般,何以如此这般啊?那这个就是它里面有很丰富的内容,也是很有趣儿的。但是一开始是一个痛苦的。因为现象的东西,或者是直接看到的这个现实世界,你要把它在这里面要翻几个个儿,这个是在心理上是需要锻炼。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他并不能够给予你什么。但是你又只能从这种直接的给予出发。这个它是一个矛盾,也有的时候会很痛苦。好像就是要求否定你所看到、听到的。但是你何以否定?你又没有那个完全自足的一个根据。你又只能从现象的、片面的这样的一个截取的某一个开始。而这某一个片面的现象,你对他的一个反对,或者是完全的一个否定,这个又是跟其他的这个现象,其他的这个一些你曾经当做事实的东西,他们又无法协调。所以这个就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你不能把世界的这个现象界的一部分去揭示,去否定再升华。现象界它是一个整体打包的,你不能说,我把我的经验过的这样的一个有限的现象世界,有限的经验、有限的一个现象的部分,把它如何如何。你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就是你原有的、更多的、经验的东西,更多的这个现象世界,它作为整体的,其他的部分,它就对你造成很大的牵扯。所以这个一开始提出来,它就不是一个技术操作的一个问题,它就是一个如果用中国的话语讲,就是你发心励志的一个问题,你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把天下都打包的。
所以这个西方的理性,它不是说纯粹一个概念的一个逻辑游戏,或者是说可以书面推演,或者是思路上去如何技术路径的把它描述、定位。这个当然都可以做的很细,而且这个东西可以越做越细,但是这个东西它仍然有很多话语之外,逻辑之外。他越是强调这样的一个概念和逻辑,其实他越是把概念和逻辑之外的这个东西其实都是包容、包含在里面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他就达不到黑格尔的这个程度。他也没有法进入到东方的这种生命体悟的层面。那就像我原先说的那有信仰的人是特别重视理性的,特别重视理性到了一个极致的情况下,那个信仰同时也是。
所以,不要当成这个此长彼短,这个此消彼长的一个事情,互相挤占空间的这样的一个来。那么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认识,那就是你必须经历一个刻苦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就是你不能在一个道理上,一个意思上,一个话语上,一个逻辑上挂钩儿,好像你就升华了,谁都升华不了。你要从你有限的肉身,从你世俗的这个生活,你都得要从这个一点一点的这个磨练开始。这是谁都绕不过去的。而且这个基础工作做的越踏实、越沉稳,它这个越全面,越具有奠基性。那后来所有的这种超越性的,或是更丰富的义理内容。更深入、更细腻的这种生命体验,它都是从这儿开始的,这个是很重要的。
这个工作不知道有没有人已经发生,已经做过,或者是正要做于此,用心努力。但是现在社会流行的这些,无论讲儒释道还是什么,我总觉得漂浮的感觉比较强一些。所以为什么要大家这个做义工呢?你要么在人群去做一个义工,草根义工,你要么去在天地自然之间。做一个大地品格的农夫,耕种的农夫。我不能给大家更多的什么指示,只能亲身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吧,虽然我没什么能力。也不成功,也没做出什么,但我把这个路径都给大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力去做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