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近30度高温让所有人都不太适应。流感、乏力、犯困都接连造访。不说学生,连办公室的老师们都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更不用说那些一下课就上蹿下跳,一上课就精神萎靡的“特困生”了。
下午第二节的课,在不停地喊醒犯困的学生后,我也失去了耐心。怎么办?
恰好此时课后习题提到“DNA分子杂交”,本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稍稍拓展了一下,告诉学生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诊断”,在我提到这个教材上没有的词的时候,学生似乎精神一振,好的,再接再厉,还好我储备的知识够用,简单给学生讲了一下这项技术,还举了个生活相关的例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回来了,重新回到主体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似乎也开始进入状态了。
为什么学生对书本以外的知识那么感兴趣呢?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课外知识学习无压力,反正不在学习任务中,不用担心学不会。学生已经对被规范的学习行为产生厌倦,偶尔的跳脱让他们新奇。
2、补充内容往往设计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让他们产生接轨高端前沿信息的优越感。学生会觉得学会这些东西就有了可以“吹嘘”的谈资,能显示自己的高水平。
3、拓展内容往往接近生活实际。学生会有很强的画面感,而且还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让自己与众不同的。这是一追求个性的时代,学生越来越不满足千篇一律的教材内容。
要想拯救这些课堂上的“特困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关注有关专业的新资讯、新进展,保证自己能最快获得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跟着他学一定能学好。
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随时随地、信手拈来,,让学生从你这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
要善于观察和记录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的问题联系教材内容,让学生从不同于教材的角度出发,能够有新的学习体验。
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正确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甚至能以突发事件为切入点,利用它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想要叫醒“特困生”,教师需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爱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