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5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七卷-03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官吏大部分出自郎中、中郎、两千石官员的子弟,选任郎官又以家庭资财为条件,所选之人未必是贤能的人。
古代所说的“功”,是按照为官政绩的好坏来区分大小,并不是指任职的累积时间。
所以,本事小的人,即使是任职时间很长,也仍做小官;贤能的栋梁之才,即使任职时间很短,也可以做辅政大臣。因此,官吏们都尽心竭力,一心做好本职工作而建功立业。
现在就不是这样了。累积时间就可以猎取富贵,任期长久就可以升官晋职。廉洁与耻辱互相掺杂,贤能和不肖混淆,不能判明真伪。
我认为应该让列侯、郡守、两千石的官员,各自从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选择贤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选送两人,到宫中服务。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大臣的才能高低。
选送的人有贤德,就赏;选送的人不好,就罚。这样,官员就会全力以赴寻求贤人,天下的人杰都可以成为国家官员为皇上效力了。
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都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凭借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尽小者大】,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慎微者著】。
遵循道行事,万世无弊害。只要有弊害产生,一定是没有按照道行事,一定是执行先王之道有所偏废。
所以政治昏乱,政令不行,补救的方法,就是运用王道中被偏废的部分去补救积弊罢了。
所以圣明的君主,有改变制度的名义而没有改变治道的实际内容。夏代推崇忠直,商代推崇恭敬,周代推崇礼仪,是因为他们要各自补救前朝的缺失,必须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
由此看来,继承一个大治的朝代,继起者实行与原来相同的治国之道;继承一个政治昏乱的朝代,继起者一定要改变治国之道。
感思:董仲舒继续聊,弘扬教化,是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教育体系,还得搞推荐制,赏罚分明的推荐,纳入绩效考核的推荐,才是有效的推荐。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教化百姓的过程虽然慢,虽然耗力费时,但是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不二之选。
这是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没有捷径可走,不能投机取巧。
本篇董仲舒提出“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的观点。这句话蕴含着成事之道。
大事往往是由小事累积而成的,忽视小事可能会导致大问题。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耐心,因为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慎微”强调的是对细节的谨慎和关注。在处理事务时,应该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对细节的严谨,不仅能够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犯下错误,还能够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入。
用现代汉语来说,“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可以表达为:“注重小事的人能成就大事,对待细微之处谨慎的人能彰显显著成就。”
这句话强调了对待细节和小事的重要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和态度,实际上对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