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被推送的一篇关于休学孩子的文章牵引,这两天的空档时间里我到微信读书把陈瑜的《不被理解的少年》这本书给读完了,不得不说,还蛮震撼的。
作为一个已经休学一年半18岁男孩和6岁多了也不上幼儿园成天在家瞎玩女孩的妈妈,居然不焦虑不担心不害怕的超大条神经妈妈,看到书里那些孩子所面对和承受的痛苦,我好像能够连起来一条脉络,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专业心理学家的点评,以及对“问题父母们”的恂恂劝告,但事实上,能够看到这些文字并且能够读得进去能听劝的父母,要么已经穿越过这些泥潭找到了方法看见了改变成果、要么就是得到了惨烈悲伤的教训痛定思痛后的愿意再次成长,这个时候的“听劝”,更大意义不过是一种验证;而那些最需要这些专业知识最需要成长改变的父母们,却根本就不会看到这些,
这本书里被采访的15个孩子,几乎个个是学霸,年级大几百号人也能考到前十甚至数一数二的顶尖学神也是有的 ,学校方面的冲突压力这本书着墨不多,作为没在学校里呆过几天的人我也确实不懂,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的倾诉对象和渴望被理解的对象,最重要的,仍然是他们的爸爸妈妈。
无一例外的,这些家庭里的氛围可真是太糟糕了,也许正是因为孩子“读书厉害”,父母们把孩子就当了读书机器考试机器,分数成绩竟然可以比孩子本身还重要,也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
在最后一个孩子写给所有大人的血泪控诉里,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总结,他说我们做父母的这一代包括往上,都是过过贫苦日子过来的,所以当现在物质有了一定满足就会感受到满足,但其实我们不过都还停留在“生存”满足里;而他们这一代的千禧孩子,物质的丰富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天然的追求就要比我们的层次更高,他们更看重自己内在的价值感是否能够得到实现,他们追求的是“存在”。
看到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可不是,我那个跟我说“不缺钱 时间大把 但是不快乐”的学员,她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当一个人衣食无忧,她必然需要精神灵魂的饱满,如果她始终无法通过自己和周围环境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她就会“空荡荡的”,怎么快乐得起来呢?
我的大儿子若水,高二下学期离开了学校,我们有认真聊过,算是被迫逃避与主动选择的三七开吧,因为妈妈从小的熏陶打底,高二上学期他开始弹吉他,因此发现确认了自己的天赋就是音乐,勉强念完高中考音乐学院当然是更稳妥的路,但他觉得自己将来当自由音乐人也不错,我也就随了他,并且完全相信他。
没错,最重要的,是重要的人相信他。儿子这两年也确实没有“摆烂”,琴一直弹着,现在还开始写长篇小说,我觉得挺厉害 ,干得都是有创造力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