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论走到哪个阶段,已经做出选择,说明自己当下的认知思维就是如此,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既然选择了,说明和自己的当下相应,适合自己当下的需要,这个选择就是对的,毋庸置疑,错有错着,坚定的往前走就是了。不用纠结,不用犹疑,不用徘徊。发现哪里不足,就去改正,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可以了。纠结有什么益处呢?
如果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真的就是最好的安排。要明白一个道理,既然当下已经做出选择,说明已经退不回去了,那就坚定地走下去。而不是在那里懊悔、在那里纠结、在那里徘徊。这样只会增加自己的内耗,人一旦开始纠结,就会充满负能量,就无法进步。
举个例子,你辞职了,换了一份工作,到新单位后觉得不适应,你就开始后悔,开始纠结。这种念头一旦产生,你的力量就开始消散,遇到事情你会徘徊不定,就想早知道不辞职多好,觉得不如以前好,接受不了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你的力量从何而来呢?这是负能量,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经过认真思考后,已经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对的。而我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过去,总认为现在的选择是错的,这说明你处在负能量中,越这样思维,你的负能量就越不停的循环。怎么往前走呢?
再比如,你辞去工作,选择在家带孩子,选择了就不要天天纠结,不要想出去工作有多好,在家里有多累。那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吗?已经选择了,说明是适合当下这个阶段的选择,“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既然选择了,就剩下一件事情,如何把孩子带好,如何通过带孩子成长自己,否则不痛苦才怪呢!很多人的思维都是如此,因为并不坚定自己的选择。当你有这样的思维,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依然会觉得痛苦。而让你痛苦的并不是事情,而是你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无论怎样选择,都没力量,都会痛苦。
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当你有这样摇摆的心态,这种纠结的思维,就会加重、放大你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本来并没那么难,但你不停的联想,就会觉得特别艰难,因为你并不坚定,这就是意诚。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很多事情做不成?不还是自己没有力量吗?不就是你自己的“意”不够诚吗?想做一件事情却不坚定,当你不坚定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困难。
《中庸》讲”至诚如神”,诚的力量非常大,那些纠结的人、徘徊的人、拿不定主意的人、没有主见的人。要去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要从小事情上开始练习,经过自己思考,做出适合当下的决定,就是对的,不然你的思维方式会让你痛苦。如果不去练习,不去修正,听多少道理也没用。练习一段时间,就会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习惯自然形成。当然,任何方法都是方便法,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就不要练了,再练就容易步入极端,要因人而异。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内心的不坚定,在于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人活着就要面对选择,面对取舍,取要取得中正,舍要舍得值得,一旦做出选择后,就要放下无谓的欲求,就要坚定自己的选择,“树干生得牢,不怕风来摇”,选择了,就要坚定的往前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