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学奖的作品看了不少,但是矛盾本人的作品还没看过。这就补一补。
想不到还真补充了我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认识。
在我的印象中,20世纪30年代(1920-1930)的中国是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一个刚刚从清王朝的统治下再生出来的混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应该顶多只有《骆驼祥子》中描绘的哪些人一样,都苦苦挣扎在生存的死亡线上,谁也不知道上层人物是怎么生活的,看不到希望。
而读完此书首先对彼时的中国社会阶层有了新的体会。中国不仅仅有传统的农村社会,贫穷的农民,巧取豪夺的封建地主,守旧的土绅劣豪。但是也有老练的民族资本家,相当开放的商品市场,以及颇具规模的金融市场。而哪些金融市场的从业者似乎也早就深谙投机的一切手段。吴荪甫对赵伯韬的多空对决,空前激烈。民族资本家在工厂管理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基本认识。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各地甚至还不断的有暴动以及战争,外加国际环境也不好,导致国内民族资本家在艰难的求生存。小说并没有描述具体的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但是我想也并没有悲惨到无路可走,反而工人阶级的崛起倒是反而给社会增加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关于工厂管理方面:吴荪甫,首先是一个霸权有魄力的领导。他同时也具有朴实的智慧,比如认识到莫干丞是一批老狗,除了忠心没啥能力,而屠维岳极具能力可是又难以控制,可以看出此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并没全面发展。彼时中国还没有发展出来成熟人事制度。所有的管理的核心都在于老板的识人用人方面。这样的企业很难长久,更不用说继承下去了。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出来的现代人事制度要远远优于中国传统的靠个人权威施政的方式。西方的人事制度作为领导需要担负起策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这五项基本职能。随着理论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这五项职能都有了辅助的工具以帮助领导做出更准确的决定,但是中国迄今为之还有众多的小企业没有正规的内部管理制度,依然靠老板的威权管理。
再有,关于资本家培育的问题也让我感兴趣,比如吴太老爷显然是一个老乡绅,他遵循的封建礼教思想肯定根深蒂固,开头第一篇吴太老爷手捧一部篇《太上感应篇》由乡下来上海的第一天就被灯红酒绿的都市霓虹灯给整嗝屁了。而他的儿子吴荪甫却又是一个非常干练老辣的资本家,这个资本家体现出来的智慧、意志、思维能力绝对不是一个传统封建家庭能教育的出来的。他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投机的理解都即便是一个现代人都难以企及的。自19世纪末清朝洋务运动以来实业兴国以来已经过去40余年,彼时的中国社会对开办实业的事情好像已经很娴熟了。其管理水平也应该有了一定的发展,肯定不再是地主管长工那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了,只是随着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崛起,资本家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最后,还有那时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还是五四运动以后新一代年轻人不再愿意遵循传统封建礼教束缚,而渴求与世界接轨过上发达的资本主义生活。他们对教育、爱情、婚姻、工作、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女性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吴夫人与雷参谋的暗中来往,表达出 林佩瑶 对自由爱情的渴望。杜竹斋无情无义中途倒戈,根本没有古代社会的忠义之态。更不要说一群共党分子在他厂里的兴风作浪,导致最后他无法掌控局面。感觉《子夜》这个名字取得是有点于暗喻彼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社会进入了最黑暗的时刻,也是转折的时刻,否极泰来吗。虽然小说结尾写的是吴荪甫彻底失败,差一点饮弹自尽。虽然最后他还是兴平气和的要安排一次家庭旅行,以此来掩盖他的失败和内心的失落吗?
但是其实,1930年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波短暂的发展,首先是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1934年井冈山剿共取得进展逼迫中共进行战略大撤退。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之前,这段时间是中华民国的高光时刻。
《子夜》人物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