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为何难以实现?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是却没有成功。为什么呢?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也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认为孔子的仁政不可行。孔子在这里给齐景公提的治国方法是要明确人伦关系,也就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这也是对等。这其实也是一种礼。齐景公也很认可孔子,如果君臣父子之间没有了人伦关系,那么他身为一国之君,不去耕田,他怎么会有食物呢?但他却没有重用孔子。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本来齐景公是想用孔子的。但是后来却说吾老矣不能用之,吾老矣只是一个借口,他其实是不想用孔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7点过,身边还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叫燕婴,他反对孔子。他认为孔子的礼太麻烦了,没有时效性。而且当时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重要的就是时效性。齐景公就听了他的话,没有用孔子。
那么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首先要做到以德治国。如果不是以德治国,而是以法治国,那么民众会守法,但是却没有耻。比如说一个小偷偷的东西。按照法律,他应该坐牢。当他出狱之后他会觉得他领了应有的惩罚,就不会觉得他偷东西这件事情是不好的,是违背道德的。如果以德治国,那么天下的百姓同样会守礼,但这个里就是从心而发的,所以他会由耻有格。也就是道统。但是孔子说的这是一个在民众身上实行出来的效果,如果要去实行,那就要有个好的君王。君王有德,才能以德治国。所以说要实现以德治国,对君王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孔子说的以德治国并没有底线的法律,所以就会出现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朝向这个道德。
孔子在到魏国的时候说过,治国要先庶之,然后富之,最后再教之。看似非常合理,但是为什么没有实现呢?首先有一个原因是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连庶之和富之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教之。还有就是在做到了庶之和富之之后,有些人会沉迷在富之当中去想如何更富。他们并不想继续向上超越。所以可以说孔子想要达到的庶之富之教之是每个人应然的状态,但是不向上超越确是实然的状态。
所以当孔子又说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时候,也是将仁心推到仁政。看似也是很合理的,但是也没有成功。同样是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将仁心推到仁政是应然,但是处处碰壁却是实然。
孔子说到的仁政和树庶之富之教之都是应然,一个理想的状态。但是现实却并不能做到,所以并不能只有道统,还是需要底线法律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