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分为立己和达人,也就是先做好自己,找到自己的志向,然后再把自己的光芒和志向外推出去,来成就美好的世界。外推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推到朝廷上,让君王采取自己的治国方策,从而让国家变得更好。而孔子也有自己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但是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跟那么多君王说了自己的方法,他的方法也并不是错的。为什么却没有人采用呢?政统和道统为什么无法完全结合呢?而儒政的难以实现,有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孔子的以德治国的核心,和他的治国方法。论语中有一则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如果以法治国,也就是用政统,那么,老百姓们只会害怕罪名,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但是人的心里是麻木的,无法真正的觉醒,那么当法律已经没有能力约束这些人的时候, 天下势必会大乱。而真正应该的是以德治国,也就是君王首先有仁心,然后推到老百姓那里。当大家有了仁心之后,由心而发的遵守礼,这样就有规矩,而且每个人的仁心都觉醒了。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孔子的以德治国的核心就是用礼来治国,每个人都把仁心外推。
但是,这里的以德治国需要两种人的努力,一种是君王的努力,把自己的仁心推到老百姓那里。第二种就是老百姓的努力,努力的修炼自己。儒政的没有达成,与这两方面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首先说说君王的方面。对于君王来说,要想以德治国,就要先立己。正如论语中一则所说:"子曰:道千盛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且君王还应该做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具体所而众星拱之。"君王要做到有责任,来承担各种事情。并且要很节俭,爱自己的人民,还有体谅自己的人民,让他们在方便的时候来为自己干事情。也就是要考虑人民本身。这也就意味着,君王要对自己有要求,有一个远大的志向。还要自我节制,自我修炼和不断的擦亮自己的仁心,才可以做到以德治国。但是,这样是很难的。因为君王的权利非常大,他可以拥有天下将近一切,所以很难克制住自己的权利,让自己去静心修炼。纵使是可以约束住自己,有很多君王也并不愿意这样做。 这也就是很多时候 儒政不能实现的一个根本原因。
然后就是老百姓的方面。孔子认为,对于老百姓来说,想要达到大同社会的顺序是"庶之富之教之。"如果想要有大同社会,那么老百姓们起码要达到第三层的教之,每个人都有仁心,并且做到立己达人,这世界不需要用法律的约束,每个人会心而发的守礼。但是,其实想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在更多的时候 我们还是需要加入政统的因素。比如,有很多时候第一 二部无法保证,也就是无法做到有很多成名 并且让他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上没有问题,那么也就根本没有第三步的教,就自然无法实现儒政。有的时候,虽然实现了前两种,但是很多人并不想超越到第三层,就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安稳。他们应该超越,但是却没有超越,这就是一个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有很多人还是无法摆脱自己的生物本能,还只能在本能层徘徊,自然也就需要法律的约束。所以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无法完全以德治国。这也是儒政无法实现的一个大的原因。
当然,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是重视前两个都做到了,也无法实现的。这个原因是因为时代而决定的。在那个春秋战国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在拼命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如果谁不发展军事和外在实力,那么很有可能被其他诸侯国灭掉,连自己的国土都不保,所以也就没有时间来推行以德治国,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所以大家也只能发展硬实力,孔子自然也无法推行以德治国了。
而孔子在齐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而碰壁了。孔子到齐国之后,齐景公本来是很看重孔子的,并且想用他所说的人伦关系来这里社会。但是到后来,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却是断崖式的下降,最后直接让孔子离开齐国。这中间基本上就是上面分析的原因,所以,这就是儒政难以推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而现代社会所采用的是法律与道统的结合,我们也在努力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做到教之。虽然儒政难以实现,但是,却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朝向的目标,也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