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乐的人甚少转战文坛,但刘索拉,却是一个。
当年那部音乐小说《你别无选择》轰动一时。媒体曾有“刘索拉旋风”之说,中国文学界更把它当成了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与其说作者探索的是文学,关心的语言是文字,不如说是借中国汉字的形式,打开音乐之门,对钟爱的音乐进行深入探讨。说是音乐小说,可能与入眼即是管弦乐、协奏曲、五线谱、七小弦有关。还有那些音乐殿堂中的名人,非音乐专业的还真看不明白。
还记得当年大学里现代文学的一位教授在谈起刘索拉和这部小说时,那种调侃却又相当怜惜的口吻。小说并不长,但精致非常。那些词句有趣诙谐却又相当正经,幽默夸张却不恶俗。虽说写的校园生活是80年代的,但历久弥新。
在大学校园时,每每路过琴房,听到关闭的房门内流转而出的旋律,就想到了小说中的片断;每每等到熄灯时,同楼道音乐系的女生边洗衣服边唱歌拉嗓,就会联想到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时《大话西游》正当红,无厘头的对话熨贴了大学生的内心,让人产生反陈规反世俗的认同感。
当看了《你比无选择》,就会知道,无厘头并非周星星的发明,早在80年代就有“惊世骇俗”的小说问世。
《你别无选择》精华择录:
王教授是全院公认的“神经病”,他精通几国语言,搞了几百项发明,涉及十几门学问,一口气兼了无数个部门的职称。他给五线谱多加了一根线,把钢琴键重新排了一次队,把每个音都用开平方证实了。
出现了一个勤奋的钢琴手,他每天早晨五点开始练琴,弹琴和弦连接时从来不解决,老是让旋律在“7”音上停止,搞得人更别扭。终于有位教授(那时教授还没搬进新居,也住在大楼道里)忍不住了,在弹琴人又停止在“7”音上时,他探出脑袋冲着那琴房大吼了一声“1—”,把“7”解决了。所有人的感觉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生的世故在于自己的演变,不要学那些愚昧的狂人,你必须为自己准备一块海绵,恐怕你老婆也愿意你是个硕士。”
“三和弦的共振是消失在时空里只引起一个微妙的和弦幻想,假如你松开踏板你就找不到中断的思维与音程延续象生命断裂,假如开平方你得出一系列错误的音程平方根并以主观的形象使平方根无止境地演化,试想序列音乐中的逻辑是否可以把你的生命延续到理性机械化阶段与你日常思维产生抗衡与缓解并产生新的并非高度的高度并且你永远忘却了死亡与生存的逻辑还保持了幻想把思维牢牢困在一个无限与有限的机合中你永远也要追求并弄清你并且弄不清与追不到的还是要追求与弄清……”
你再干也是白费,也超不过巴哈。超不过巴哈你就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师你就超不过巴哈。超不过巴哈你就只有惭愧,你只有惭愧但不能超过巴哈。
弦乐队象一群昏天黑地扑过来的幽灵一样语无伦次地呻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