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村里的文艺活动看似不活跃,其实,村里还真有个济南城乡尽人皆知的“大神"——徐立平,他是长清落子的传承人,现在长清落子早已是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在本村演出他肯定有过,但我没见过。所以,到底唱的咋样,四里八乡、厂矿企业到处请他演出,真那么好吗?
已经上小学后的我,有天下午听人说请到了他来村里演出。跟着姥姥听戏,习惯了女腔的悠扬婉转。
他什么调调呢?主角当然得后边演,听了他儿子一段快书一段评书后。他才出来,左手打竹板,右手拿镲还夹根棒,先唱了个小段,有说有唱。然后就是长篇大套的《杨家将》、《呼家将》,据说取决于在这村唱几天,他要结尾加上”扣子“的话,在这个村一个月两个月太轻松了。
评书吸引人有时并不容易,可他连说带唱,小学生的我居然憋尿憋了一晚上。他嗓子属于沙哑型的,可能这种声音带有沧桑感历史感,这种声音好像叫“云遮月”,当然不是烟熏嗓儿,更不是破锣嗓。这种嗓京剧界大有人在,谭鑫培、余书岩都这种嗓儿。
他们的本嗓本来是缺陷,经过他们的利用加工,反而别具一种美感。程派、麒派也如此。
这位哥四里八乡广受欢迎,太难请,黄河两岸,厂矿企业,山会,庙会,越到春节还越忙。
当然,后来,先是每家都买了收音机,《岳飞传》、《杨家将》、《水泊梁山》、演义》,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占据了我们的业余时间。
不过,对小学生吸引力更大的是放电影。村里修不起电影院,电影当然是露天的。总会有消息灵通的学生早早就下通知,今晚来演电影了。于是,这天下午的课老是恍恍惚惚的。放学后自然比平时跑的更快,晚饭更是味同嚼蜡。
早早的就带着凳子去占地方了,前边不好,得仰着头。最好的地方是十几米的距离,咱是根本抢不上,看看自己细细的胳膊,瘦瘦的身躯,老老实实占个还能看着的地方就不错了。
其实演的那些电影几乎耳熟能详了:《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青松岭》、《侦察兵》、《朝阳沟》、《平原作战》、《南征北战》、《海港》……几乎所有的情节,都熟,剧中演员刚来上句,银幕下边的孩子几乎异口同声的接出了下句。很有意思。
比这记忆更深的是去别的村看电影,毕竟每个公社(现在办事处了)电影放映队就那几个。电影胶片有时候更金贵,经常有两个村同时放电影,在这个村放完一个胶片,就会有人飞速的送到那个村。
正因为每个村放电影机会不多,有时候就去邻近的村去看。因为年龄原因,去的最远的也就是方圆五六里之内的村吧。
有次跟着小姑去南边邻村看电影,演的《朝阳沟》,说实话人家银环栓宝唱的真不孬。可小学生一般更喜欢战争片,于是,荧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模糊,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姑究竟怎么把我弄回来的,后来一直没好意思问。
还一次,过河去北边的邻村看电影。很尽兴,十几个半大小子乘兴回家。过了河是村里的果园,晚上的果树阴森森的,我们不由加快了速度。果园往南是村里的老林,就是祖传的墓地了。也不知道是谁先跑起来的,咱虽然人小,个矮,也跟着跑呗,可怎么使劲儿,也是在后边,我差点哭出来,脊梁骨早竖起来了。终于进了家,怎么鞋少了一只,脚上还有道口子。
当然,也有美好的回忆。东村看电影《红牡丹》,一开场红牡丹并没出来。几个镜头后,红牡丹骑马亮相,刹那间,惊艳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美啊,从此,记住了姜黎黎这个演员。
懂得了,有些美真可以让你目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