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配得上,才会得到,世界之法一贯如此。
和老公爬山下来,遇到一位姐姐,她和老公一个组织学习英语。老公笑问她为何这两天还没有打卡,姐姐眉头紧锁,有些无奈又有些微笑说:"哎,我读得太难听了,不好意思打卡。”
我听过几次姐姐打卡,相比群里好多人来说,一听姐姐读的英语,就知道她是有英语基础的人。我挽起姐姐手臂说:“姐姐,你是谦虚还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呢?”姐姐又一次自我否定到:“是的,我真的读得太差,我女儿都笑话我,说我读英语一点英语味道都没有。
没有继续和她辩解,我知道姐姐是一位做事很有自己思想且做事很认真的人。姐姐拿出她的学习笔记给我看, 每一句话都抄写下来,不会读的单词都注上音标,才开始几天本子已经记了好几张纸,这就是学习态度啊。姐姐还告诉我她今年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目标,一个月两本书,目前已经读了两本,踏进三月,她也开始读第三本书。
明明是有能力有素养的人,为何不接受别人对她的称赞?生活中大家是否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你真心夸奖她穿的衣服好看,她马上回你“没有啊,你这件衣服穿着才好看。”明明买回一堆新衣服,可她就是每天穿着以前的旧衣服;明明她的业绩很突出,有能力晋级,可她就是推诿说:我不行我不行;有些人很害怕别人为自己做事情,只要自己能搞定的,哪怕花再多时间、精力,也愿意自己弄,能不麻烦别人最好不麻烦。从心理学上来说,存在这类现象的人,他(她)的内心有一种深深的不被觉察到的“不配得感”。
“不配得感”多源自我们成长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言传身教,比如“这是有钱人家孩子买的,我们能买吗?”“别人成绩那么好,当然应该享受,你看看你的成绩?”“你看你皮肤这么黑,穿花裙子好看吗?”这些表达都有可能无形之中给孩子种下“我不配得的种子。”当这份念头植入潜意识,就成为了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
另一位年轻妈妈,跟随老公放下大城市的生活,放下可观的收入回到老公居住的小城。老公暂时只能够赚取维持生活的费用,但这位年轻妈妈没有半点的担心焦虑,她告诉为他们生活担心的姑姐“我相信我老公是有能力的,目前的困难一定是暂时的。”接下来的生活中,年轻妈妈该买什么照样买,不因为担心未来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照样健身、学习茶道,想方设法融入这个城市,丰富这段做全职妈妈的生活。
外人评价这是一位很自信的人。这份自信从哪儿来?当然也是来源家庭从小的教养环境。年轻妈妈告诉我,从小他爸是国有企业销售员,每年暑假,她基本都是跟随爸爸全国各地到处走,爸爸出差到哪里都带着她,孩子童年生活是丰富的、富足的,所以成年后,她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身边重要他人也充满信心。这就是一份“配得意识”,在她内心深处是这样一种声音:“我是值得享受的,我是值得拥有的”,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她说话透露出自信,脸上洋溢微笑,做事又是风风火火。
曾经父母是我们的原生家庭,今天我们又是孩子未来的原生家庭,那你愿意给孩子种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呢?
当你觉察到内在有这样一份“不配得感”时,你又如何去超越呢?
一起学习成长吧,唯有觉察,方能解脱,琴素学习路上与你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