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参与了一个设计项目,期间,乙方提供多轮方案,且每轮方案提供两至三种风格,甲方在否定掉一些方向后,又提出一些新的方向令乙方探索,觉得合适的风格则不断深化。
这样将近半个月,到了年前最后节点,甲方在向政府汇报前,确定使用其中一个深化强度较深的方案。
本以为该方向已经定的差不多了,直到年后甲方上级领导觉得该方案风格过于强烈,决定舍弃该方向,由于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甲方令乙方按照甲方集团内部已有的标准文件进行修改,且同时推进两个方向。
总结一下,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方案的方向不断转变,直到最后时间快没了,甲方令乙方直接采用甲方集团标准化文件进行修改。
一开始,甲方对该设计有一个自身的期待与想象,通过两三轮沟通后,乙方才get到甲方的意思,在乙方未与甲方达成共识期间,乙方的下层员工做的许多工作,几乎对最终结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之后,乙方根据甲方所有的意见进行推敲与修改,甲方个人的决策失误,导致乙方所有的工作全都白费。这其中的信息传递顺序:甲方上级领导—甲方对接人员——乙方上级领导—-乙方下层员工—(有时还有效果图公司人员),信息传递方式多为微信或QQ中的文字与图片,少数情况为直接对话。也就是说,单单因沟通中信息传递与接收产生的偏差,耗费甚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同时,乙方之所以做多个方向的尝试,并不只是在设计方面有自身追求,同时也是展现自身对甲方公司的服务文化,即便对于甲方最后采用什么心里多少有数。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公司并不只是要保证最终建筑自身的品质,还要保证自身对于甲方的服务态度,保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
对于建筑设计这样一个受造价、施工水平、甲方接受程度、民众接受程度以及设计师自身能力限制与影响的工作,不仅得在理性方面考虑所做是否”造价合适、施工便捷快速,形体优美和功能完善“,还得揣摩甲方心理,掌握与甲方沟通技巧,学会如何准确地获得与传递信息,在与甲方沟通过程中,还得考虑如何适当地礼貌且不失尊敬的给甲方提出自身专业性的意见,不仅是为获得甲方的尊敬,同时也需要避免后期因甲方决策的失误做的许多无用功,甚至,因最后的问题产生而出现的责任纠纷。
这样一来,令人称好的建筑的落地实在是太难,甚至认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