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一读书就犯困,2017年,是我开始主动想读书的一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实我在‘献礼我的30岁’的文章最后有提到,希望控制自己懊恼的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认知体系的不足,面对世界,高频发生认知的意外,造成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为了控制情绪,开始变得喜欢倾听,喜欢观察,了解别人的思维,想法,去辨别他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呢,还是其他的原因(比如面子等等),了解到自己认知体系外,还有这么多的人是这么思考,这么生活的,在以前的概念里,觉得这些跟我不一样的人好奇葩,怎么会这样,他们这样生活怎么会有幸福感,怎么会有美感,可是世界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习惯,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活着,而大部分人还是很满足很开心的,好吧,学会接受。
在开始把观察和倾听引进我的生活之后,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发现很多人表现相同的现象,比如反驳(顶嘴),但是有些人是因为自己的内在过于脆弱,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希望获取不好的评价而反驳;有些人是原生家庭里带来的,条件反射的反驳,然后在反驳休战之后会自省自修,有趣,还会发现有一些我们平时看起来崇拜的人,实际并没有那么优秀,他们的言论等等大多来源于经验,却不精准,不沉淀,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以成功者的身份觉得自己讲什么都是对的,猛然间觉得,谦卑这个词在这个生活群体里变的很奢侈等等;
我的世界懵智才刚刚开启。为了控制情绪,我开始了对世界的觉知,对各种思维的认知,让自己知道的更多,让自己不要惊讶于他人的反应和想法,然后在觉知的道路上我发现‘事实的发生”、“你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你对这件事情的情绪”是引起我认知问题的几大因素,后来一次意外(由于要控制情绪,我买了很多控制情绪了解情绪的书籍),我看到一本书写自我认知疗法,是哲学界很出名,帮助很多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的患者走出了自己的阴霾,而我现在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对自己对世界的觉知,就是自我认知疗法,原来自我认知疗法不是我第一个感受的,他是有系统的课程知识的,还是很惊喜的,后来跟小伙伴的聊天中扯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啊,什么鬼,一个朋友告诉我,哲学之父是苏格拉底,后来在翻阅资料的时候了解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哲学三子,这些曾经听过却不知所谓的名字第一次距离我的生命这么近,于是,我买来了苏格拉底之死阅读。
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因为逻辑很紧凑,很吸引人,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容分心,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他的推理,而这本书读完之后,对我最大震撼的,是苏格拉底的思维模式
记得读第一章的时候,苏格拉底进入法庭之前,与欧绪弗洛的对话,让我震惊于他对为何会这么不厌其烦的确定“虔诚”的定义,在现代高速生活工作模式下,这种一定要找出一个词的准确唯一定义而反复确认的沟通方式,会被觉得是神经病的,然而,带着对苏格拉底的尊敬和好奇,我坚持看完第一章后,陷入了沉思,“虔诚”在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虔诚别人不虔诚的人口中竟然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定义,苏格拉底的沟通方式让欧绪弗洛成功打脸自己,竟然羞涩逃走。
【“一词多义”】我忍不住感慨在过往的生活中,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有有多少次在说同一个词,说得不亦说乎,却意义南辕北辙,殊不知两个人对同一个词的理解都不一样,各说各的,却都没有接收到对方的理解和信息,也正因为此,很多人缺乏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的认知确认,发生了很强烈的冲突,最后发现其实两个人再说不一样的事情;
【抽丝剥茧、提炼精华】苏格拉底在对”虔诚“这个词不断追问定义的时候,给出的解释是他希望能够从欧绪弗洛对虔诚的理解中提炼出精华,这样他就可以作为评判虔诚的标准,且这个标准是精准的,不容推翻的,相对完整的,那么他就可以得以复用。这真的是太经典了,虽然我们也在每天说沉淀,每天说总结,但是我们不有这么严谨,先不说身边沉淀总结的人太少这些,就算总结也是为了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得到老板更多的认,基于这些庸俗的目的,自然总结沉淀都堂而皇之,经不起推敲的,更别说对言语对词汇都能够抽丝剥茧找到评判标准的方式,说实话,我尝试过,在我看完这本书接下去的一个星期里面,我对于不管是高管还是讲师还是领导说的话带着这种思维模式沟通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很多高管,讲师都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对知识和沉淀内容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用一个词汇表达出来,连真的指的什么意思都不尽然清楚,my god,惊叹于我竟然可以有筛选的听我以前认为很牛逼的人传递的知识,竟然可以开始对不可质疑的内容产生了质疑,竟然开始发现,自己的眼睛戴上了透视镜,看尽糟粕,与精华。
以上两点,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让我喜欢上安静,因为冲击有点大,总希望宁静能让我更多的享受这些觉知。
读第二章的时候,也就是苏格拉底在法庭辩论的那部分,我个人觉得有点无聊感,不知道是不理解西方文化还是其他的原因,总觉得那些说苏格拉底有罪的人无稽之谈,在用一种权利和公众无知的影响力(大部分情况无知的人都是大多数,而投票制度都是按票数的,所以无知的大多数在投票的模式下肯定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做一件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抗争,换句话说,我认识苏格拉底输在无知的人太多,输在人性本身(那些人恐惧苏格拉底,嫉妒他的才华,不能承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等等),但其实这里的输是表面意义的输,而苏格拉底的辩论到今天也那么赞,我刚开始说的无聊,是一开始就是人性使然,权利使然的异常结局。这部分读完我只有惋惜。
第三部分,关于灵魂的永存,简直是整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说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那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死亡“,而这位伟人,却如此轻视,甚至很兴奋自己即将由死亡进入苏醒,由苏醒进入重生。可能没看过这部分的人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我这里也不做解释了,说说我对这部分的感受吧。
【任何事情都是有对立面的】这个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案例,比如睡去——苏醒;来了——走了;冷——热等等,然后苏格拉底辩证灵魂不朽的主要依据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既然会死亡——重生,如果要重生,灵魂就不会消失,这里不多做辩论,只是这个观点让我想到,我们的普世道德观里面,竟然有那么多奇葩的存在,我又想起了那句”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对立面的,那么付出的对立面就是回报,竟然有普世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付出不需要汇报,特别是对待父母,对待子女,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樊胜美的悲剧“,以前觉得,多么无私的价值观,现在看来,奇葩,如果付出真的不要求回报,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看欢乐颂之后在微博论坛各种”讨论樊胜美“家庭模式,因为付出,就是需要回报的,不要回报,就会有委屈,委屈的存在就是因为你觉得你不需要回报。现在很多母亲,在孕期或者产后得了抑郁症,其实都是因为付出,难过的对立面没有出现得以平衡,而普世价值观告诉我们,大家都生孩子了,大家都付出了,为什么就你那么矫情,那么需要关爱,那么需要回报。真想说,姑娘们,醒醒吧,俗人们,你们醒醒吧,没有回报,我为何要付出。
【欢迎来挑刺】其实在苏格拉底对于灵魂永恒,灵魂在脱离了身体能更好的走向完美的言论中还有一点让我震撼的就是,西米亚斯和克贝一直都不能信服与这样的结论,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像我们现代人表现的那样,你怎么可以不信服呢,刚你都听到我的逻辑了,多么的完美,你们一定要信服,而是欢迎提出漏洞,然后会通过自己的思维再次证明,而很感谢西米亚斯和克贝提出的不足,这样可以完善自己的论证,这种状态简直了,我需要的不是你理所当然的信服,而是我完美的论证之后的信服,而且是无懈可击的流传后世的论证。
当然这本书中我还体会到很多,比如苏格拉底为何有那么多人在最后死亡的时候的追随,为什么不惧怕死亡,为什么等等,让我触动的很多,此篇只谈一谈我对这边书在思维模式上带给我的震撼和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