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蒋勋说红楼,罗列史上性格行为比较特立乖张之人,说道了嵇康,坐下来细细听之。我的学生时代喜欢读课外书,记得父亲有本汉魏六朝文学史的书,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对“竹林七贤”很是钦慕,尤其嵇康。少年时总是装作很懂他,很崇拜他的样子,言行标新立异。随着年岁虚长,其精神风骨在我的世界反而渐渐淡去。现在想来,当初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潇洒,孤傲,喝酒吃肉,弹琴高歌,抱着一种恬静无欲的人生态度。嵇康虽在官场,然对于他喜欢的人便正眼视之,对于他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视之。可谓黑白分明,十分任性。同为七贤之一的山涛评价嵇康,说他的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曾经游于山泽采药,得意之时,恍惚之间忘了回家。
青葱岁月喜欢嵇康,但这种喜欢必然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社会阅历的丰富而荡涤殆尽。开始我们对于个性的压抑多少有些不适,也曾意图反抗,但慢慢地我们发现虽然没什么个性,但生活很顺畅,办起事儿来似乎真的比张扬个性容易很多。于是我们开始学着去享受这种压抑个性带来的安全感。我们逐渐接受了一种现实社会的教育叫做“高情商”,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圆融但安全的人。现实社会是会吃人的,曾经有人对嵇康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的所谓魏晋风骨是无法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下存活,而他最后也的确被吃掉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人情练达,不显山不露水,把自己捯饬得光芒晦暗,尽量不被发现,以摆脱被吃掉的命运。突然某一天,当我们想起那个叫嵇康的古人,想起曾经的追求,竟是连重新张扬个性的勇气都没有了。或许总有那么一些人,鼓起了一点点勇气,打算归来去兮,重拾自己所谓的个性。有人去了山中,有人去了水边,泡泡茶,种种地,还有人满世界乱转。
这段时间我总是在想,人情与风骨何去何从,这份执着终成《广陵散》绝唱,完成人生华美的终章,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