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齐物论》共有七个主要寓言,分别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一,无我与茶道养生
1,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分。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观念的凡人“我”。“丧”是遗落。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茶道养生也是如此,第一步是要把物和我分开,通过学习茶叶的品种,种植栽培,茶园管理,制作加工,储存保质,品质审评,保健养生等专业的茶叶知识,这样认识清楚茶叶的本质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关系,进而能够区分什么时间喝什么茶,什么样的体制喝什么样的茶。这是第一阶段。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就有达到无我状态才能达到最高的养生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认为的“吾丧我”的无我境界了,这时就会忘掉茶叶和我了,这样就会按照天道的规律去喝茶,这样才能达到天籁的境界。
二,天籁与茶道养生。
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的关系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之后,用人籁和道做了对比,用朝三暮四的猴子来比喻执迷于分辨事物差异的人。在作者看来,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成见之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天籁只有自己达到一定境界,这境界就是忘掉自己,回归到大自然才能享受到。对于茶道养生来说,就是忘掉自己的感受,回归到一杯茶汤中,让茶汤自己说话,茶汤进入身体内,自然会发生各种反应,这就是茶来养生我们的根本。如果我们有不好的意念,那么茶就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了。因为“物无非彼,物无是非”“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当然要忘却自己前途是让自己成为知道茶的知者才行。“唯达者知通为一”
三,大道与茶道养生
作者以尧的故事为引,引出对大道的赞颂。尧治理小国就如同十日并出,让世间万物都沐浴到他的光辉。大道普照万物也与之同理。在这里,作者将大道置于一切道理之上。
茶道养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学习,学习的是大道,这是蕴含在茶叶中的大道,这大道也是灵茶。学到这大道。喝进自己心里才能真正的达到尧治理国家那样享受的道的光辉。实际上对于茶道养生来说,就是要先学习茶道精神,这就是大道之光。
四,万物与我为一与茶道养生
第三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标准。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本文故事对于我们吸取做人的道理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其中蕴含的茶道养生理念是怎样的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我成为至人。至人是怎样的高人呢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264焚而不能热265,河汉冱266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267,而况利害之端乎!”
很显然至人比圣人要高级,比彭祖还要懂得养生。对于至人,利害的开端是知道的,他们“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为什么他们知道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就停止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这就是达到了至人境界。比如茶叶种植,我们人类其实不用去干预茶树的自然生长,很多科学的研究只是推测和探索,但是现在人们相信科学,不信天道或者大道,以为自己了解茶树,就用人工的方法干预茶树,这样反而不能达到好的结果。对于茶道养生来说也是,自以为自己喝好茶就能养生,其实不仅要喝肉茶,还要喝灵茶。自己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喝茶,反而达不到养生目标。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利害,真正的知识没有,对于被自己所知道的狭窄的知识面所困住了,不能在生命养生上面得以自由,不能与日月运气融为一体,自然达不到最大的养生境界。
所以,茶道养生得从认识到自己不足,虚心学习开始才行。
五,影子与实体与茶道养生
第四则寓言是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是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道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罔两问景的故事中作者以变幻不定的影子说明依赖外物而生,无以得到自由的道理,并借庄周梦蝶影子之口提出“物从何来”的问题。影子和罔两都不知道影子所依附之物从何而来,而站在道的角度,万物都从“道”中来,影子依附之物也是如此。
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类似开头“吾丧我”的境界。其文辞之有没,想象之奇幻,深为后人所称道。
庄子能把蝴蝶当作自己,以其蝴蝶自由自在,顺应天道而活,叫“和之以天倪”。蝴蝶有化茧成蝶之天道规律支配。蝴蝶有重生之现象。表面看是蝴蝶,实际重生变化后就是庄子。蝴蝶是由道而来,万物都是如此,那么我们也是由万物而来。那么万物与我就是一。那么我们看到的万物就好像看到了梦中的自己,所以万物的真相才是自己的反照。
茶树和茶叶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由天道而生,跟我们在本质上是一,因为来源于天道这个一。但是因为茶树是顺应天道而生,天道运行其中,所以茶叶中有天道,能够对我们起到保健养生之功效。因为本质是相同才能够和在一起产生作用,之所以能产生作用是因为茶树按照天道而生,人类却没有。从健康长寿来说,人类的寿命远远没有茶树长。但是看到茶树就应想到这茶树不是茶树,而是天道通过这个树告诉我,我也是跟这树一样,只不过我是没有按照天道来生活。而是有了自己的分别心,按照自己的私欲在生活。所以人离天道越来越远,寿命也就越来越短。所以借着茶树来教训人类,来保健人类。我们人类看到这杯茶,就应想到我跟它是一体的。为什么它能保健我呢?因为它按天道而活,我们按我们的想法而活。所以要想养生长寿,必须除去自我想法,让自己被茶净化,这样才能回归到天道里面,与万物合一,自然达到至人境界。养生目的也就能轻而易举达到。这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学习,学习最难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想法,通过茶回归到道本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