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式思维的形成
----以聊天事件为例
小白兔有一个好朋友小姚。有一次,小姚的家长有事,不能够送小姚去学校。小姚的爸爸希望我能够把小姚一起送到学校。我们在路边看见小姚和奶奶。小白兔在车里很高兴,好朋友在和她一起回学校。小白兔在车里大声的喊着小姚的名字。我停稳车,让小姚上车。车里出现了可怕的寂静。小姚乖乖的坐着,一句话不说。我很纳闷,刚才还大喊大叫很高兴的小白兔怎么突然间哑火了,一句话没有了。我有意把车里的音乐调小了一点,希望两个孩子能够说说话。两个好朋友,怎么坐在一起一句话都没有了。为了打破尴尬的气氛,我试着和小姚聊了一下。我看到小白兔没有说话的意思。我只好直接建议小白兔,和你的好朋友聊聊天。刚才不是很高兴吗?可能,孩子猛然在一起,还不知道怎么打开这个尴尬的局面?我让他们自己玩一下,慢慢地就会熟悉。我调大了音乐,专心的开车。我相信,她们自己会自己的方式打破沉默,选择她们的交流方式。可能,察觉我没有注意她们,不一会儿,她们玩的不亦乐乎。
还有一个事情,小白兔妹妹过生日。学校里很多小朋友来参加妹妹的生日。有几个小朋友和小白兔也经常一起玩。可是,哪一天,这些小朋友来到家中,小白兔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整个人看起来手足无措,脸特红,伴随着不自然的表情。整个活动期间,妹妹很热情的和小朋友们聊天。作为姐姐的小白兔却好像是妹妹一样,显得很无助。
每一次,小白兔和奶奶进行视频聊天的时候,她的话题很单一,甚至重复。旁边没有别人提示,她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说着说着,就忘记说些什么?
我慢慢地发现,小白兔不会和别人聊天。我反思了,为什么小白兔会出现不会聊天的情况?问题出在小白兔三岁以前,一直和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农村的家中,老人只要哄着不要让孩子哭,就算万事大吉。同龄的孩子很少,大人又没有意识和孩子聊天。导致孩子不会,甚至害怕和别人聊天。还有,我们也没有意识到孩子聊天存在什么问题,也没有刻意的纠正和训练。
该怎么办呢?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和别人聊天,怎么和别人打招呼,怎么和别人找话题等等。直接告诉孩子解决的办法,会让孩子短时间内会有机械的改变,但是并不能够真正改变孩子不会交流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反面效果,孩子会害怕交流。我决定采取一种问题讨论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找解决的办法。
我给孩子一页白纸,上面写着,怎么能够和别人聊天?请告诉我你想到的办法。孩子看到这个问题,习惯性的问我,答案是什么,很难。她把这个看成一个考题。我让她思考一会儿告诉我。一会儿,她跑来告诉我,已经想好了。她说,要有礼貌,要尊重别人……说的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孩子的大词太多,这也许是我们应试教育的结果。我提示她,这不是考题,需要你思考出可行的办法,要具体,而不是说一些空话。我给她提示,可以简单地打招呼,然后顺着问他的活动,……我给她时间,让继续思考。她思考了很长时间,说可以和别人聊衣服,聊饭菜,聊喜欢的事情等等。孩子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会影响她的思维。聊天问题不是一次就能够解决,而是需要长期一点点的去化解。我要把聊天问题分为打招呼的方式,寻找话题的方式,聊天的表情等等类别,分类一点点的去让孩子思考。我不能够告诉孩子怎么做?告诉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记住这个词语,不能够内化为行为。只有让她自己去思考,去观察,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的解决,需要耐心,需要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告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