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搪瓷收藏馆出来,邢超把我们引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广场。四周稻田铺着金黄,稻穗沉得弯了腰,风过处晃出细碎的光。广场中央立着三五九旅雕塑,战士们手握镢头,仍是当年开荒种田的模样,雕塑背后那座山,便是藏友张杰打理的观景山。
沿着山路往上走,路边山地玉米还青着,老窑洞嵌在土坡里。张杰把四处零落的废弃窑洞串起来,修修补补派了新用场。窑洞外空地上,摆着他收来的石刻:供桌石板上的一对麒麟神态生动,柱础上的牡丹花开得正艳;更多残破石头上,文字糊成一团、图案也不清晰,可他依旧仔细收着。石槽、石墩顺着地势放着,成了路上的小景致,走几步见一个,添了不少寻旧的趣味。
进了窑洞更热闹。一边是民俗物件:农耕家什靠墙立着,老木箱、红漆炕桌摆得整齐,油灯玻璃罩蒙着薄灰,土陶罐上还留着当年装咸菜的渍痕。另一边是红色主题收藏:锈得发黑的子弹壳、绑过枪的皮绳、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旧军壶,满满当当摆了一屋,虽件件带着岁月的糙劲儿,却透着实实在在的厚重。
顺着盘旋小路爬到半山腰,有处简易观景台。站在这儿往下望,大生产纪念馆广场、金黄稻田,还有远处连绵的山,全揉在了一块儿。这天秋高气爽,连风都轻,确实是观景的好时候。
下山后没多耽搁,我们在三五九旅雕塑前合了影。张杰给白老送了张老照片,白老回赠了自己的书法,快门按下时,风里还晃着稻穗的影子。之后尝的南泥湾香菇面最是够味:面煮得筋道,香菇炖得软烂,里头的丸子吸足了汤味,咬一口直冒热乎气,不愧是当地招牌。
这观景山的收藏地,和别的场馆不一样—,它是借着山、借着窑洞自然长出来的,得顺着这方山水与红色场馆的势去打造,才能融成一体。看张杰年纪不大,收藏的路还长,未来确实不可限量。真心盼着他这山间的“藏宝地”,能越办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