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看《我是余欢水》,看了微博上的剧情简介,就觉得人生太难了,太真实了,真的不敢看下去。活着本已不易,就放任自己回避一下这种比较激进比较跌宕起伏,把所有的人的丧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化为一种极致的状态的剧吧。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余耕(本名王兵)小说《如果没有明天》,我看书,因为看书比看电视剧快。原著结局很凄惨,可能更像一个合理些的人生发展轨迹。
作者把余欢水设定为中国大多数80后90初一代男人的缩影,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中年人的人生写照。里面的搞笑情节在我看来是那么地感同身受,喜剧,就是把自己的悲剧变成别人的笑料。
偶然看到一点点片段,我很喜欢里面煎鸡蛋饼的老板娘的那句话:我要是得了癌症,我就拿着钱,想去哪玩去哪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何必把钱花在医院里受罪。
这很符合我们中国小病自我诊断,大病自我了断的心态。我也曾想过,如果我得了癌症,我就放弃治疗,好好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该做的事,该死的时候,死就好了,顺便捐献一下遗体,再交代孩子火花后找条河或找座山,撒了就可以了。逢年过节,想想我就可以,不用专门跑来跑去花点钱祭奠我,费时费力费功夫。活着争取不给孩子添乱,死了更别找事麻烦孩子。现在,孩子和老人生病,一定要去医院,我就算了吧,能抗。真的,二十多年,除了住院,我连药都没吃过。中年人,责任这东西可以医好百病。
更戏剧的是,当余欢水给她酬劳时,她不敢拿,她说拿癌症人的钱晦气,刚才满满正能量的老板娘转头360度大转弯,滑稽中带着冷漠。
让我想起,解封后的武汉人民和治愈后的那些病人,虽然身体上的疾病好了,可是,人们还是见之色变,人们心灵上的病毒还没有消失。
活在这人间烟火中,我们都像余欢水一样的丧,在夹缝中唯唯诺诺的只为生存;我们又都在笑着余欢水的丧,觉得自己活得比他们要好一些,可事情临头,我们和他又有什么不一样?可是,难道真的只能像余欢水一样,人生倒计时时,才能活得肆意一些,活得无所顾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