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单身背后的答案:我竟在用 “找不到爱人”,忠诚于父母

三十五岁的小仙坐在咖啡馆靠窗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冷掉的拿铁杯壁。对面刚介绍的男士还在温和地说着自己的职业规划,可她的思绪早就飘远了 — 这是她离婚九年来,第 37 次相亲,结局和从前没什么不同:对方条件匹配、谈吐得体,可她心里那扇门,就是怎么也打不开。

她忽然想起离婚那天的场景。七年婚姻走到头时,她攥着离婚协议书,手心全是汗,反复确认父母那句 “你想清楚就好” 后,才敢在纸上签下名字。当初结婚,是听了父母的话:“他工作稳定、家境好,对你是真心的”,于是她压下心里那点 “好像没那么喜欢” 的疑虑,嫁了。七年里,她学着做个 “合格的妻子”,学煲汤、熨衬衫、陪公婆过节,可夜里躺在一张床上,却总觉得和丈夫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直到三十岁那年,她看着镜子里眼神麻木的自己,突然惊醒:“我这辈子,难道就要这样过下去吗?”

那次觉醒后,她花了半年时间说服父母,终于摆脱了那段 “正确却不快乐” 的婚姻。她以为离婚是新生活的开始,却没料到,这一单身,就是九年。

身边从不缺追求者。有细心体贴的同事,会记得她不吃香菜,每次聚餐都提前叮嘱店家;有风趣幽默的朋友,总能在她加班晚归时,恰到好处地发来一句 “路上注意安全”;甚至还有父母托人介绍的、条件优渥的离异男士,带着诚意来了解她。可每次有人靠近,小仙心里就会冒出一股莫名的抗拒 —对方越热情,她越想后退;刚觉得 “或许可以试试”,又会突然发现对方的 “缺点”:要么觉得他说话太吵,要么嫌他吃饭吧唧嘴,最后都以 “不合适” 轻轻推开。

她就这样卡在矛盾里:白天刷到朋友晒的家庭合照,会偷偷羡慕那种烟火气,甚至在深夜里点开婚恋软件,认真填写择偶标准;可一旦有人发来消息,她又会立刻关掉页面,找借口说 “太忙了,没时间谈恋爱”。“我到底在怕什么?” 这个问题,像根细刺,扎了她九年。

直到朋友推荐她去做个案咨询,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答案,才终于被一一剥开。

在引导下,小仙的记忆回到了童年。她是被奶奶带大的孩子,妈妈是做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至于爸爸,更是模糊的存在 — 在她初中之前,爸爸一直在外地做生意,一年只回来两三次,每次见面,她都要别扭好几天才敢喊 “爸爸”。

“你有没有发现,” 老师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你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正在重复到你的亲密关系里。”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小仙心里最暗的角落。是啊,妈妈总是忙碌,她从小就习惯了 “不主动要爱”,因为知道要了也得不到;爸爸常年缺席,她甚至没学会怎么和异性自然地相处 — 长大后和追求者在一起,她会下意识地紧张,会忍不住挑毛病,其实是怕像小时候面对爸爸那样,无论怎么努力,都走不进对方的世界。更让她心惊的是,父母的婚姻其实也不算和睦,妈妈总在私下里跟奶奶抱怨爸爸不顾家,两人在一起时,常常是沉默大于交流。而她自己,不也正在重复这种 “靠近又推开” 的模式吗?一边渴望有人能填补童年缺失的爱,一边又因为害怕重蹈父母的覆辙,干脆拒绝所有可能。

她终于明白,这九年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不是因为遇不到对的人,而是她潜意识里,一直在用 “单身” 忠诚于父母— 她怕自己过得太幸福,会 “背叛” 那个从小缺爱的自己,也怕自己的婚姻太圆满,会对比出父母婚姻的遗憾。

个案结束后,小仙第一次觉得心里松快了许多。她掏出手机,给前几天那位记得她不吃香菜的同事发了条消息:“周末有空吗?想请你尝尝我新学的蛋糕。

”阳光落在她的发梢,她知道,过去的遗憾或许无法改写,但未来的路,她终于可以试着为自己走了。

转自汇丰源

关爱生命 与道同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