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的走廊上摆了几台投币式的游戏机,几个约三四岁的孩子正玩得高兴。我下班回家路过这里,突然,一个约莫有七八岁的,个子长得比较高的孩子,从旁边蹿了出来,他一把抓住前面一个妇女的背包,把我吓了一跳。
“妈—— 我就要玩呀,给我两元的硬币,我再玩一次就够了。”男孩这样哀求着说道。
“这是你玩的吗?你多大了?!赶紧给我回去写作业!” 妈妈满脸怒容,一把推过儿子。
“我就要玩嘛,就这一次!” 男孩继续抓住妈妈的背包,不让她走。
“买菜都把钱用完了,已经没有钱了。你再闹,回家就不让你吃晚饭了!” 妈妈边说边推开孩子,企图跑开。
“不呀,不呀,我要玩,我就要玩,给我两个硬币......” 一脸稚气的孩子,脸上挂着委屈和不满,根本不管妈妈的尴尬,一直拦着妈妈不让走。就这样推推搡搡地走到了单元门门口,两个人在拉扯中摔倒了,接下来的哭喊声和咆哮声传得很远很远......
妈妈疲惫中的神情和孩子充满怨气的脸庞让人心疼,到底是什么样的养育过程,造成了今天这样尴尬和无奈的局面?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指出了父母容易走进的误区,如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如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采用外部激励和奖励的手段,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同时,她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有利于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沟通模式—情感引导式教育。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金伯莉认为,最能够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根本保证是深厚的亲子关系。
金伯莉.布雷恩成长于一个情感压抑的家庭,除了表达感恩,其他情感都不允许表达,如喜悦,愤怒,恐惧和伤心等情绪。而金伯莉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她把那些无处诉说,无法在家里表达的情感,诉诸于日记。长大之后,她慢慢学会了自我调节,成为一个自学成才的情感专家。从大学开始,她就去幼儿园工作,接触儿童,深入了解他们,希望帮助儿童。于是研究生期间,她修读心理学,专攻创伤儿童的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创伤儿童的首要特点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表达能力。由于金伯莉幼年深受不被聆听之苦,慢慢变得不善于表达,受到同学们的嘲讽,因此她深深理解这些儿童的感受。同时,她也非常理解父母的不易。她说,任何父母不经历一番磨难,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好家长,因为养育儿女是世间最困难的工作。
金伯莉是因为幼时所受的创伤,加上后天的探索,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而她说,她多么希望自己是因为幸福的童年激发她撰写这本书。我想作为能够有幸接受到正确观念的父母,我们有责任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而孩子天生是不会表达情绪,处理情绪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责任在于父母,在于我们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和处理情绪。那么我们父母该如何在引导孩子,和孩子建立一个亲密关系?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享。
1. 父母该从了解自己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孩子世界的天空是湛蓝的,还是灰暗的,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只有了解自己,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会很好地表达自己,才能够帮助孩子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养育出优秀,省心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智慧型的父母。这些父母的最大特点就是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弱点,什么时候最容易情绪失控,从而避免影响孩子。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只是一味地把潜意识的愤怒,委屈都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些垃圾情绪也许来自父母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也许来自事业上的不得志,也许来自人际关系的紧张冲突,但它们不该由孩子来承担。
金伯莉说,认真回忆过去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结婚后,我的情绪经常在家人面前失控,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多。每当我情绪失控,孩子就会安静地抱着我,满脸愁容,也因此爱生病。后来,我逐渐了解到我的情绪失控模式,就是当我的努力不被看见,反而被指责的时候,我就会恼怒成羞,爆发我积压的委屈情绪。而这些都是当我是小孩子时,不被父母认可的情绪积压,被埋在潜意识里的情绪在我成年后被触动了。后来,我意识到这是我最容易失控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拥抱我的情绪,和它一起,感受它,接受它,学着自己肯定自己。现在,我完全不会因为别人看不到我的努力,因为别人批评我,挑剔我而有愤怒的情绪了。这就是我的弱点,那么你的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弱点,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给找出来,面对它,接受它,克服它。
当我们因为情绪失控,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你在努力。也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错,他不必背负父母的情绪负担。
2.父母该要了解孩子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该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就是在自找麻烦。比如,孩子有一段时期爱咬人,可能他处于口腔敏感期,可能他太兴奋不知如何表达喜欢,这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他如何去度过这个时期,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抱怨指责他,而不告诉他该怎么做。还比如,孩子到了四五岁时进入了一个爱诅咒的时期,当他不高兴时,喜欢说“臭爸爸”“臭妈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特点,会给孩子贴上“没有礼貌”的标签。而我们应该询问孩子,“你是不是不喜欢这样子,是不是生气了?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你为什么不高兴?”
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也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有些孩子天生外向活泼,有的孩子则内向害羞一些;有的孩子喜欢安静的活动如读书;有的孩子喜欢户外活动。一个孩子的异常行为,换成其他孩子可能就是正常行为。因此,不要拿自己孩子的行为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我家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对话。我知道了他的同学都会认识好多汉字了。于是我对他说:“ 你的同学好厉害,都会认识好多字了!你该认真学着识字了!”没想到,我家孩子深深吸了一口气,对我说,“妈妈,我回唱英文儿歌,我唱给你听!”说要唱起来他最喜欢的《The wheels on the bus 》。他还不会表达“妈妈,我不喜欢你把我跟别人比较,我也有我的优点。”,但是他用行动告诉我,他在乎我的肯定,他希望我看到他的优点。
同时,我们也不要拿孩子的行为和自己作比较。有的父母爱说,“你怎么这么磨蹭呢?怎么就不像我呢?”“我当年考试总是第一名,你怎么就不像我呢?”孩子做事也许没有你麻利,但比你有耐心,更专注;孩子也许没有你读书好,但比你会唱歌,有你没有的艺术天赋。我们该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你们是相互独立的精神个体。
3.遵循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孩子无理取闹,并不是孩子故意针对父母,让父母难堪,愤怒或伤心,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绪,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而父母就是孩子的引导人。我们父母需要采取情感引导教育方式,创造一个规矩分明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更加坚韧,更加灵活,更擅长交流和沟通。
文章开头提到的妈妈和儿子沟通不畅的情景,是因为这位母亲自身带有情绪,不善于和儿子沟通,儿子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和需求,只好用这种死缠烂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这样的亲子互动模式不改变,孩子会成为一个自我价值感低下,爱冲动,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人。
金伯莉.布雷恩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情感引导地关键步骤,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教育方式。只要我们坚持这么做,我们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坚韧而灵活的会表达的高情商孩子。
第一步,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样,孩子会非常愿意遵守提前的约定。
比如说,当我们去购物,提前跟孩子说,只能选择一个价格多少的玩具,而且数量只能是一个。那么在购物时,更少会出现大吵大闹地非要买某个玩具不可的情况。
同样,开头的那位妈妈也可以跟孩子沟通好,什么时间可以玩,可以玩什么,就不至于为了两元钱,为了不玩这个低幼的游戏机而发生争吵了。
第二步,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在于关注孩子,体察孩子的需要。这需要父母付出高质量陪伴的时间,了解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 也需要父母提前学习,提前为孩子的需求做好准备。
比如说,你知道你家孩子什么时候容易疲惫?我们家孩子疲惫了就容易发脾气,越是玩累了,越是喊着要玩。如果不了解孩子,就会继续让他玩,结果孩子脾气不断,也没有休息好,伤到孩子身体了。
再比如说,孩子到了4岁多,喜欢玩扮演的游戏,你是否为孩子准备了这样的一套玩具,或是设计这样的亲子活动?
开头的那位妈妈不懂孩子该年龄段的需求,也不愿去满足孩子看似幼稚的需求,孩子难免会有愤怒的情绪。
第三步,聆听
聆听的能力对于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听孩子说话,不仅要用心听,还要用眼睛看,观察孩子的表情和状态等肢体语言,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回应,这才是真正的聆听。没有真正的聆听,就没有真正的懂得,就失去了沟通的基础。
聆听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对于压力过大的家长来说,并不容易。这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刚刚过去的事情重要,下一步的要做的事情也重要,但是此时此刻的事情最重要,那就是用心聆听孩子的说话。
那位妈妈完全没有耐心去听孩子说话,只是想早点回家做饭,不想要孩子耽误自己的时间,可是和孩子相处沟通的不也是自己的时间吗?
第四步,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在淘气调皮,表现不好的的时候,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但也是孩子最需要理解和帮助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看见,承认并尊重他的感受。其次,我们要帮助孩子把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他扩充情感词汇量,下次可以准确表达他自己的情绪。最后,要引导孩子懂得,如果下次出现这样的情绪,该怎么做。
当小孩子表达能力有限的时候,通常会用哭来表达需求。如果只是说“别哭了!哭什么哭?”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哭泣,孩子以后要么不再表达情绪,要么只会用哭来表达需求。碰到孩子哭泣,我们要让孩子哭个够,同时,还要趁机询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呢?能告诉我吗?”当孩子告诉你原因了,你要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并和他分析问题,直到他知道下一次该怎么处理类似的情绪。
第五步,同情
同情就是感受他人的感受。对孩子同情就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同身受,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同情的力量是惊人的,特别是人们经历消极情绪的时候,尤其对于孩子。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就不会有那么多敌对情绪,也愿意交流。
如果那位妈妈去同情一下孩子,就不会让孩子在这样的大众场合,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去死缠烂打地拉着妈妈耍赖。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面临这样严重糟糕的状况,但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肯定有抓狂的时候。比如说,孩子把颜料弄到墙壁,沙发,床单到处都是的时候;孩子边吃饭边玩,别做作业边磨蹭的时候;孩子在商场为了一个玩具大声哭闹的时候。
我们时常会羡慕别人家懂事听话的孩子。而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天生这样的孩子,那些不给大人添麻烦,什么事情按照大人的意愿来的孩子,是在被父母当宠物养,不是在正常养孩子。因此,面对孩子,父母会遇到很多相似的情况。但是不同的处理办法,会养育差别迥异的孩子,造就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育儿之旅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任何时候改善亲子关系都不晚,只要我们愿意行动起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育儿即是育己,学会这套方式,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更是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