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闲散农人,贵以先;稼穑农人,其次之;城市工匠,其次之;帝王贵人,贱以末。凡民归道,威者不怒,质者不骄。闲散无为,如此可得”。
本章中,作者强调了生活态度中合理安排时间、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生活中,过于忙碌或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首先,作者提出了以平静闲散的态度生活的意义。他指出,一个人如果只顾忙碌劳作,就像是悬在深渊边缘的行旅者,容易迷失人生目标和方向。相反,放松心情,抛弃繁琐冗杂的计划属实更能从中发现喜爱的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等诸多优点。同时, 作为全面发展和健康的基础构成之一,闲散时间的设置/安排,也是保障个人内心平衡和全面关照他人之必要条件。
其次,作者还认为不同生活阶层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他认为,身处职业最接近自然状态的农民并具有最高(而不是最低)地位,城市工匠和之在其后。这不仅侧重于简洁自然,而且主动作为的贯彻与社会关怀层级之影响力。 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所得到充分体现, 并获得长期良好口碑、友谊以及生活享受,因此都有较高的幸福感、文化素养和内在品质水准。
最后,作者介绍了通过摒弃懒惰或者草率从事任何任务的方式来达到进步。一个人应该把握时间和机遇,力争逐步跨越难关,积小功以致至大成;同时也需要结合健康意识和生态前景来保持存在价值。一个人充满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乐观态度, 才可以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完成各种历程不偏不倚,去寻找对灵魂有益的新方向。
综上所述,第20章探讨的是一个人生活态度和人格完善问题。它鼓励人们不要过于追求职位、财富等片面价值,而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拥有相对平衡的生活与工作模式。作者揭示了个体对于贡献社会与提升自我样子的更为全貌——并没有任何回报可以代替对真正互惠互帮、人类共赢产生心灵震撼的喜悦,自我独善其身同样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