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看完了。下面说说我对这部小说的一点感想吧。
《月亮与六便士》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于1919年创作的一部传世名著!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在某一天像“被魔鬼附了体”一样,迷恋上了绘画。于是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生活,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故事。
他的行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巴黎不仅肉体上遭受着贫穷和饥饿的煎熬,甚至一度在小楼阁中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而他为了寻求绘画的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在那里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房间四壁上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噩运,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别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用书中的话说就是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又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
这样一个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的人当然很可恶。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当人们都在追逐金钱、名望、权利、地位时,斯特里克兰德却拒绝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在这个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年代,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只能作为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入口,却不具备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
毋庸置疑,这本书的主角肯定是思特里克兰德。比起思特里克兰德我更喜欢那个二流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就像以前我们国家有个调查,问大家最喜欢《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中的哪一个?结果投票率最高的竟然是“二师兄”!在我看来这个施特略夫就如同我们的“二师兄”一样,他真实,接地气。
他知道自己不具备开创性的绘画才能,于是便专心画画用以养家糊口。他有自己的画室,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
施特略夫虽然艺术才能极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画些庸俗的题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特里克兰德画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即使这种艺术之美还未能被当时的主流审美情趣所接受。然而出于对美本能的向往,他无私地资助思特里克兰德,帮助他。
他完全明白创作的痛苦,他说:“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这句话让施特略这样一个毫无绘画天赋的人来讲出来,有一种特别的张力。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气去感受、体会、想象那些天才所经历的思想折磨啊!
施特略夫虽然是个平庸的画家,但是在为人上却有伟大之处。他自己无法创造美,但是他那种欣赏美的才能以及对人的热忱正直,让他变得伟大而不平庸。这是普通人而能伟大的典型例子。
我很喜欢他,因为我觉得这是才能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才能是天赋,善良却是种选择!天赋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性格和品味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就是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它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一样,但追寻的过程中也许会痛苦不堪,甚至最后会一无所有。“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却是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选择。
亲爱的朋友,那么你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