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祖宗过年
进入腊月,江南地区开始准备年货。年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乡下,忙着杀猪、风鸡、做蒸糕团。城里张罗着买青鱼、做香肠、腌腊肉。无锡人还会开始做蛋饺(寓意金元宝)、做肉馅面筋(寓意代代富)。窗台、阳台、路边临时牵在树干和电线杆的绳索上,吊着晾晒得冒油的咸鱼、咸肉、香肠。经常可以见到有猫蹲在下面,仰望着吊着的美味。这时,特别是双休日,你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家里在过年。还没有到正月初一,怎么家里就过年了?你一定比较诧异。这个过年,是祭祖宗的意思,给祖宗过年。
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生活。记得过年就是随着大人的指令,跪在地上向着点香的地方磕头。客堂间,几张长板凳围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放着烧好的小菜,还有几只空碗、几副筷子。不让小孩子吃,看得我们只流口水。当时不懂,怎么看不见祖宗坐下来吃。也不准许问,不能乱说乱动。否则,脑袋上会吃到外公的“毛栗子”。
父亲十八岁就参加了部队,打上海负伤,后来在无锡安的家。他从不相信这些,所以,我们家从来不搞给祖宗过年的仪式。但父亲去世的早,哥哥成家后却开始给祖宗过年。原因是嫂子家是年年给祖宗过年的,嫁过来后,觉得这个风俗最好不要丢掉。哥哥认为,祭祖宗,也含有祭奠父亲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好。母亲也没有反对,所以也就开始在年前祭祖宗,给祖宗过年。有一种说法,祭过一次,就不能断了,必须年年都祭。所以哥哥家是年年春节前祭祖宗的。
我当兵在外,一直没有参加过哥哥家组织的过年祭祖宗仪式。但我知道这件事。他是长子嘛,应该的。到我成家后,我一直没有搞这个仪式。但经常参加岳父母家的过年祭祖宗仪式。这就打破了我的一个不正确的认识:祭祖宗仪式,不只是长子家才能安排,男人成家后都可以搞。但我还是没有搞这个仪式。为了缅怀父亲,我给父亲塑了个头像,在家里供着。春节前,我一定到父亲的墓前献花!如此一直坚持至今。
无锡人过年祭祖宗是有讲究的。时间安排上现在比较随意了,毕竟都要上班。进了腊月,接近年三十都可以。当然,最好是大小年夜,也就是二十九、年三十。下午或接近傍晚时分。我见过最多的是年前最后一个双休日。子女们都有空,除非在外地的,能参加的一定都参加。在宜兴农村,一般安排在年三十,场面比较大,仪式感更强。有的说不能过了立春,但好多立春是在年初一之前的,不知怎么安排。
供什么菜、怎么摆放、顺序如何都有说法。通常都是八仙桌、长板凳。现在也有放其他形状桌子和椅子的。毕竟城里人家很少有八仙桌和长板凳。再准备好供品、香烛、元宝。八仙桌上摆的有三荤三蔬,也有摆五荤五蔬的。有鱼(扁鱼、鲫鱼、鲤鱼或者青鱼块)、肉馅面筋、粉皮、百叶和黄豆芽(如意)什么的,还有萝卜汤。为什么是这些菜,我没有考证过。我见过有上红烧肉的,也有上整只鸡的,还有上排骨的(说是子孙有骨气)。有上生的,但大多是做熟的。可能现在没有过去讲究了。再摆上一些糕点水果什么。也有再供上一碗米或一碗米饭的。
八仙桌按座位放上空的碗筷和酒盅。放几副,怎么放,这个据说也有规矩。但现在不大计较了。
酒比较简单,一般就是黄酒。没见过上白酒的,大概神仙和老祖宗不喜欢。老祖宗们分坐在八仙桌的北、东、西边,南边是留着给子孙们磕头的地方。
仪式开始是先点蜡烛再点香。拿着点好的香到大门口恭请祖宗进门,再把香插进香炉。
整个过程要倒三次酒、磕三次头。倒一次酒磕一次头,从家长开始,先男后女,从老到小,跪下磕头,祈求老祖宗保佑。有什么心愿、什么祈求,磕头时都可以对祖宗说。
接下来就是给各路神仙和老祖宗烧元宝,让他们有钱花,可以保佑子孙平安。经常见到小区里有人化纸,用石灰或黄粉画个圆圈,元宝放在黄纸袋里,上面写着是给祖宗的。元宝必须烧在这个圆圈里。也有找个铝的或铁盆,化在盆子里。
看看香烧得差不多了,仪式就快结束了。可以轻声问一下祖宗吃饱没有,再把凳子稍挪动一下,意思是请祖宗起身。这以后,就可以移动桌上的菜肴了。
过年祭祖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饮水思源,表示子孙不忘记祖宗。这个有教育意义,中国人讲孝道,不信什么宗教,但拜祖宗。祭奠祖宗,就是要让子孙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守住根本。二是祈求祖宗保佑,保佑子孙平安发达。表达一下美好的心愿。知心的话儿当然是对最亲的祖宗讲啊。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大,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也在变化。变得更加适应新的环境,更加人性化。但对年轻人来说,新潮、热闹、洋气的才更有吸引力。许多风俗习惯已经难以为继了,不知道过年祭祖宗的习俗还能传承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