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无不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交了关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议。如何用现代语言、用现代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对此,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王作安:
“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好汉字的魅力,通过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新时代发挥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他建议,将汉字研究列入“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大杨村党总支书记余留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全面认识、准确把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现代教育体系中,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要有一席之地
“我建议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结合科技的进步,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朱清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清时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专业轻文化”“重知识轻素养”“重技术轻人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知识层面的,而非素养层面的。他建议:一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三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
朱清时表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开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如何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中,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作品往往因时代久远,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那么‘时髦’了,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燕认为,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中国文化走进当代生活。
4.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就要让其融入现代生活,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建议,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应实现三个层面的突破:第一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中心;第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主要内容,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载体;第三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要建立一套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机制。
5.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代表委员认为,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方式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黄亚洲表示,要以人民为中心,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创作;要扎根于群众生活,深入基层一线去体验生活,从最基层和最真实的生活中发现创作素材;要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最持久的精神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罗卫东表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和大众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用科技手段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在科技的引领下,用数字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创新方式,也是一种时代潮流。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比如数字技术可以在数字化文物、传统技艺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来增强传播效果。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新媒体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比如,可以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加强传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迟子建:
互联网是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方式使其得到更多关注、更好传承,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展示。当然,互联网传播也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遵循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
7.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成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有很多民族文化、民俗、民间工艺等,如大理白族八大碗、佤族打树花、傣族泼水节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也有一些濒临失传,急需抢救。建议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同时,要加快保护和传承力度,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政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