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之军师联盟》中张芷溪版甄宓一出场就赚足眼球,气质清冷高贵,举止端庄优雅,在国产影视剧中不多见,但其饮鸩自尽的悲剧性结局,多少让观众有些意难平。这位甄氏在历史上流名至今,不仅是因为姿色绝伦而且身世曲折,最主要还在于曹植《洛神赋》的助推,让人产生丰富联想,最后成为天下男人心中的白月光。但甄宓身为皇帝正妻,仅因后宫争宠中报怨两句,就被曹丕赐死,曹魏开国之初而不能容一妇人,让人难以想象。宫闱事秘,隐奥难窥,现在网上关于甄宓之死也出现一些文章,甚至在争吵,真正在让人信服的却很少。本文尝试通过史料记载来做比对,看看能不能勾陈到一些真相。
首先澄清一下,未有史料记载甄氏名宓,后人认为曹植暗恋甄氏,以《洛神赋》中洛神宓妃来指代其名,这种玛丽苏绯闻也成了各种影视剧所好,但仔细推敲一下可能性不大。一则甄氏比曹植大9岁,甄氏出生于公元183年,曹植于公元192的出生,曹丕迎娶甄氏时曹植才12岁,就算曹植看到漂亮的嫂嫂,产生少年维特之烦恼,以曹丕、曹植立嗣之争的惨烈,杨修也因此而死,曹植就算有些想法,断然也不敢表露出来,更不会与其有染;二来曹丕登基后,处处找曹植麻烦,曹植整日活在忧惧之中,写《洛神赋》时离甄氏之死不到两年,借曹植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用甄氏之名来称呼洛神,况且还有“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这样的追求之语,除非他不想活了。所以甄氏不叫甄宓,宓妃应是另有他人。但甄氏姐妹5人,其它4人甄姜、甄脱、甄道、甄荣都有史料记载,最出名的人却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子,这也是一桩怪事。但后面为了叙事方便,还是叫她甄宓吧。
有史料记载,甄宓死后被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以这种侮辱性的葬法显示曹丕无情,对此我也深表怀疑。甄宓是曹丕结发妻子,就算有过错被赐死,但从后面曹丕仍传位于甄宓所生之子曹叡来看,他对甄宓的恨意没那么大,这么做也没必要,况且曹丕当年娶甄宓时还下了大力气的。甄宓年少时不但美丽而且聪慧,这样被记载的人一般都在小时侯留传下许多故事,比较有名的如劝她母亲在乱时不要多藏财宝,以免被贼惦着,要把粮食拿出来周济乡里等等,反正是美有贤名,时评“此女贵不可言”,成了河北豪族少年心中的白月光,于是就被当时河北最大的军阀袁绍为其次子袁熙聘娶为妻。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后来攻下邺城,当时甄宓在城中袁府里,曹丕估计是惦上了,急吼吼跑到袁府来接收。当时甄宓由于害怕,把头埋在婆婆刘氏的膝盖上,曹丕命她抬起头来,一看就迷上了,就去求曹操把甄宓赐给他。后来估计是太喜欢了,就要明媒正娶,但甄宓已经是嫁过一次了,这件事在当时的舆论压力还是很大的。比如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就嘲讽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还傻乎乎的问这一段出自何处。但曹氏父子在女人方面是出了名的不讲究,曹操当年强纳张绣婶母,张绣不堪受辱发动宛城之变,害死了曹操的嫡长子曹昂,还有大将典韦和侄子曹安民,所谓的“一炮害三贤”。无论如何,甄宓再嫁后擅宠数年,为曹丕生下一子一女,所以曹丕没必要在赐死后这么羞辱她。
我们知道,研究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史书是《三国志》,陈寿写史态度严谨,史料周密,即使受司马氏所迫在某些地方有所曲笔,也大都在其他地方隐秘地找回来。《三国志》关于甄宓之死是这样写的: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受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并没有说她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关于三国的另外两部正史《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也未有此写法。而这么写的是《魏略》和《汉晋春秋》,这两部都不是正史,《魏略》有些地方是荒诞不经的,比如说诸葛亮曾自荐于刘备,但刘备还爱理不理;东晋习凿齿写《魏晋春秋》虽然相对严谨些,但毕竟是私撰,而且习凿齿尊蜀汉为正统,认为曹魏是篡逆,自然没多少好话,这一段可能沿袭于《魏略》。而《魏略》后面有明帝曹叡上位后逼死嫡母郭女王为生母报仇,并无大殓,且使尸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如当初甄氏死状的说法,这就更不可信,因为曹叡追谥郭女王为文德皇后,并且将她的几个堂兄弟都封了侯,如果他要为甄氏报仇,就没必要再做这些了。所以《魏略》后面这么写不可信,推论到前面也就不可信。到了后世司马老夫子编《资治通鉴》时,估计也认为这一段写的有问题,就没有采信收录进去。
绕了一大圈,回到甄宓之死因上,《三国志》没细说,只讲她有怨言惹得曹丕大怒。《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及即皇帝位,安平郭贵嫔有宠,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郭贵嫔就是郭女王,是曹丕当时的宠妃,后来被立了皇后。但甄宓到底有何怨言,让郭女王打了小报告,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毕竟甄宓再嫁后,在与曹操正妻卞夫人相处方面,以及鼓励曹丕多纳美妇、旺盛子嗣方面,都留下了贤淑之名,所以就算后宫争宠,以甄宓的心胸见地,不应留下什么把柄。这主要原因在于曹丕上位后,干了一件突破甄宓底线的事情,他把他爹曹操的女人纳到自己的宫中来了。《世说新语》有云: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这件事虽不可考,但郭女王本身就是别人送给曹操的,后来曹操又转送给曹丕,所以说父子俩是真不讲究,曹丕私纳几个曹操的宫人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曹操在立嗣时有意通过扶曹植来敲打曹丕,曹丕对曹操还是有恨意的,通过这件事报复一下他老爹,以曹丕的个性是能做的出来。但对甄宓的意味就不同了,因为甄宓作为正妻一直被宠,她的人设就是贤淑而且有追求,现在一把年纪了还要和自己公公曾经的女人争宠,甄宓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曹丕在洛阳称帝,改元黄初,但甄宓一直住在邺城,到黄初二年被赐死时,都没有去洛阳见曹丕。魏书曰:有司奏建长乐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玺书三至后三让,言甚恳切。甄宓这个三至三让可比曹丕代汉时的三禅三让要真诚多了,就是态度明确的告诉曹丕:你自个当皇帝玩吧,老娘不奉陪。这种不合作的态度肯定让曹丕心里极不舒服。
曹丕这个人,文采出众,也有政治手腕,但外宽内忌,心胸不大。这个时候,郭女王就出场了。郭女王也不是个简单的女人,“女王”是她的字,她比曹丕大三岁,参与了曹丕与诸兄弟的世子之争,在后面出谋划策,颇有一些政治谋略。甄宓无意于皇后,可其他人可不这么想,不扳倒这位正妻,怎么能上位。至于郭女王怎么构陷甄宓的,史料没有记载,以郭女王的手段,可以不漏痕迹的说一些话,说到曹丕的心坎上,或者收买下玺书的使者,让他回来打小报告说甄宓有怨恨之言,都有可能。以曹丕赐死甄宓后,把曹叡交给郭女王来抚养这件事来看,曹丕本人并不觉得郭女王在有意针对甄宓。后来郭女王被立为皇后,而且对曹叡竟然不错,这都说明了郭女王不是一般的工于心计。况且一个王朝的皇后,也是各种势力的争夺对象,说甄宓坏话的估计也不止郭女王一人。但史书上说郭女王谮之,从谁主谋谁得利的角度来说,郭女王难逃其咎的。
关于甄宓之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和曹植闹绯闻刺激了曹丕,也有说与曹操也闹过绯闻,因为史料中有记载,曹操对甄宓还是很重视的。曹丕在宴会上酒酣后让甄宓出来,众人皆匍伏不敢仰视,唯独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平视不避,曹丕未当回事,但曹操听说了却要杀掉刘桢,后来曹丕求情把刘桢罚为苦役。所以甄宓人美事非多,明代大才子杨慎也认为甄宓与曹氏父子三人均有瓜葛。绯闻之说是后代文人之所爱,但曹丕作为政治人物,登基后未立皇后却赐死正妻,在当时也是影响非常大的,细推之下,还是有一定政治背景的。曹丕靠世家大族的支持赢得世子之争并且后来篡了汉朝,他上台后,对士族是又拉拢又防范。甄宓出身于河北中山无极甄氏,祖上甄丰在西汉官至司空,甄邯在王莽新朝为大司马,甄丰的儿子甄寻任侍中,甄心为光禄勋,时有“四甄”之称,甄家世袭二千石的郡守之职,是妥妥的豪强望族。父亲甄逸是上蔡令,有三子五女。甄家和卫家,在魏晋是有名的肤白貌美,皇族争相与其结亲,魏书云“位以色登,荣非德举”。曹操最疼爱的儿子曹冲(就是称象的那位)少年早逝后,也是从甄家找了一位已逝的女子给其配了冥婚。甄家在曹叡时权势达到顶峰,甄宓的兄弟和堂兄弟都封了候,曹叡的继承人曹芳也是娶了甄家的女子做皇后,甄家后来与司马师和司马昭都结了姻亲。外戚势大,对皇权不是好事,东汉末年何进与宦官内斗葬送了东汉王朝,前朝之鉴历历在目,曹丕岂不心中凛记。他上台后,曾下诏规定妇人不得干政,朝臣不得上奏于太后,后族之家不得担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后来立郭女王为后,也是看中郭女王家族不显,父母早亡,在世的兄弟都没有。当初下书甄宓为后,可能是刚刚经过禅让得位,得意之余没想那么多,一切依礼而行。皇位坐稳后,为防患于未然,立贵不如立贱。曹家出身宦门,本就不拘于士大夫们的那些讲究,曹操的正妻卞夫人出身倡门,曹丕立郭女王为皇后,当曹叡有模学样的置正妻河内大姓的虞氏不顾,而欲立无家世的小妾毛氏为后,惹得虞氏破口大骂:“曹氏自好立贱,未能以义举,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全然不顾卞夫人就在身旁。曹丕若想防范外戚,并属意曹叡继位,学汉武帝行钩弋夫人之事去母留子,却也未尽可知。此外,曹丕建立魏国后,从邺城迁都洛阳,为充卫都城,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充实河南,这就动了河北大族的利益,遭到激烈反抗。这时突然赐死甄宓,借机打压甄家杀鸡给猴看,也是一说。倘若真相果真如此,可怜甄宓,就这些死在曹丕的一片帝王心术之中。
“红颜未老恩先断,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怜一片西园月,不向黄初照建安。”甄宓之死因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千年封建王朝,在后宫被冤杀的女子又岂止甄宓一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是风流人物的英雄叙事,淘不尽的是无数女子的血泪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