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快乐吗?
网络时代的人每天都很忙碌,成年人除了工作,照顾孩子,干家务,把时间都奉献给手机了;学生们每天除了完成课业,也是见缝插针的上网刷屏;地铁上,公交车上,甚至相约聚餐,没有交流,手机在手,忙着刷屏,看各种段视频,搞笑段子,让人忍俊不住,情不自禁发出笑声;心灵鸡汤的段子,泛滥煽情,似是而非;在各类微信群流连,忙于应付。
时间在手指缝间流逝,刷屏内容如浮云般飘散,不留痕迹,大脑一片空白,人也茫然空虚充斥。
电视,手机,快餐文化使人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停止了思考,使人越发肤浅,思想没有深度,有一句话说:“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一旦人类失去了思想的兴趣,自由虽然重要,但已不存在雄辩的力量。”
可怕的是大量时间刷屏,各种杂乱信息令人胡思乱想,看到p过图的美女,想入非非;看到豪车美宅想一夜暴富;看到别人成功想剑指偏锋走捷径;不停被诱惑却永远捕捉不到。
很多人在生活中总说自己心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空虚导致的胡思乱想。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是非常痛苦的,胡思乱想会消耗大量能量,让人会产生巨大的内心冲突,不平衡导致怨怼,仇富仇成功。却不明白,别人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提升自己,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而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在刷手机,用在空想做白日梦了。
长期无病呻吟,胡思乱想非但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反而还会影响人的判断,继而严重影响正常行为能力。想的多,没有付诸行动,变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会导致一事无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
臧克家《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代生活中有两种人,有的人耄耋之年仍然活得像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朝气蓬勃;而有的人年纪轻轻,萎靡不振,如行尸走肉,只不过80岁才被埋。
前一种人思想自由,明了自己,明了生活,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有目标,真正为自己而活,快乐值高;而后一种人停止思考,没有思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毫无快乐可言。
怎样才能每天快乐呢?
100岁的摩西奶奶说过一段话:“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快乐阈值,就是让你感到快乐的那一根基准线。设置可行性目标以及努力奋斗实现目标的过程将会增加你的快乐值。
学会去“做事情,行动起来”,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是摆脱胡思乱想的好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出摆脱胡思乱想重新掌控生活的四个关键点: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不要让自己如鸵鸟般,遇到问题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欺欺人,选择让自己直接面对现实,尊重事实与承担责任,脱离舒适圈,避免无病呻吟,重新掌控生活。
减少物质欲望。金钱、物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是有限的,短暂的,钱够用就好。而把时间,精力放在能给人们带来长久幸福感的事情上,去体验,去经历美好的事物。
去运动,运动会产生让人快乐的多巴胺,体验运动后的轻松快乐;学习烹饪,用自己想象力做出美味佳肴,满足家人亲朋的味蕾享受,美好快乐;去读书,文字永远存在,只要思考,只要写字,心灵永远不会枯竭,多么美好;去旅游,读人识物,见识大千世界,多么美好;学习新技能,技不压身,天生为才必有用,多么美好。美好的事物带来快乐!
将钱花在学习提高上,而不是外在物质,买品牌包包上,大牌化妆品上。外在的装饰终会黯然失色,内在的滋养,精神的充实才会神采奕奕,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内在的学识,会潜化在你的谈吐里、举止里、气质里,随着积累敦厚,越发光彩夺目,快乐由内而发。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人,泠冽的寒风中,路过糖葫芦摊位,可以买一串,让他们早点卖完早回家;马路边老人摆的小摊,可以买点,让老人有价值感;老乡推车沿街卖菜卖水果,他们生活不易,可以买点。随时给家人,朋友送小礼物,和他人关系亲密,可以提升快乐感,幸福值。索取痛苦,感恩快乐,欣赏他人,满足当下拥有,不好高骛远,去渴求你没有,够不到的东西,你自然会很知足,很快乐。
《日日是好日》作者森下典子说:与其因为找不到想做的事而焦躁不已,不如开始做些具体的事。
立足当下,学会摆脱反刍思考(胡思乱想),良田千亩,不如薄技傍身,拿出勇气,脚踏实地,学习提高,假以时日,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快乐自然相伴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