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往低处走》有感
知道李零的《人往低处走》是因为樊登在他的《可复制的领导力》里面提到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时,以李零的道德经为例,说他书本的开篇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我们常见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李零教授在论述中讲道,这两句话并不是他自己编的,而是来源于最新出土的荆门楚简。
谁知搬新家时,偶然看见这本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这本书的纸张非常不错,且排版有别于常规的样式。最主要的是它这个标题《人往低处走》在现阶段我突然开始接受了。早几年,总觉得这样的论调不够乐观积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接受许多以前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和事物了。
李零说《老子》是他非常喜欢的书,他喜欢老子的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特别是其消极无为,飘然出世,被庄子发挥的一面。我开始接触《道德经》是在2016年,那一年我婆婆不幸心机梗塞离我们而去,那一年我妈妈出了车祸,全身肋骨断裂,那一年我老公心性大变。我是听了白岩松谈他与道德经后,因为里面的一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开始接触《道德经》,每天背诵十分钟,因自己比较随性,所以两年时间下来,只会背诵《道德经》的《道经》,但却在无形中改变了自己的心境。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作“天下谷”“天下溪”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司马谈说,道家的特点是“去健羡,绌聪明。”而人之大病痛得失心也!我们正因为在乎太多的得失,才会人往高处走,才不愿人往低处走。身边有很多政府官员,正因为在乎自己的职位升迁,每天绞尽脑汁做着或许是自己内心不想做的事情。也包括自己,虽然知道房子于自己和家人只是一个居住的小屋,但是也不愿意卖掉一套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十来年自己和老公的努力获得的,一旦拥有便不愿失去。是人被得失之心所牵累。
书中还提到了胡适和冯友兰,作者对他们出的哲学史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胡适是个洋博士,一开始因为鲁迅不喜欢胡适,后来又因为江冬秀喜欢上胡适,因为胡适一生最怕老婆,还专门刻了一枚ptt(怕太太)的铜章送给自己的友人,可见是个风趣幽默之人。而我也发现自己挺善变的,总是因为某件事某个人喜欢上一个人或一件物。胡适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我没有看过,李零认为胡适的哲学史布局,从今天看,比冯友兰的格局大。胡适的贡献,是开创性的,也是开放性的,他是真正的大师。我们要特别感谢胡适先生,因为没有他,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百家争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很厚没有读过,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冯友兰在宾悉法尼亚教书时的教书笔记,按照年代写了各个时期的哲学发展。不过喜欢上哲学后,会发现得失心没那么重了。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么?曾国藩给自己的书房题名:花未全开月未圆——花没有全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月亮还没有全圆的时候是最好的。但是对于常人来说这是缺陷,还没够完美,不够达到极致。我很庆幸自己在三十多岁的时候遇见《道德经》,遇见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