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刀
展品介绍
公元1200年 ~1250年
钢制品
制作于日本镰仓
这是一把经典的日本武士太刀,锻造于镰仓幕府时期。
一 展品的历史背景
说到武士刀,先来聊聊武士。日本武士阶层是怎样兴起的呢?
我们知道,日本的君主制被称为"万世一系"。从神武天皇到现在的明仁天皇,共125代,从未改朝换代。
然而有一个历史时期很特别,武士阶级成了统治阶级,天皇成了傀儡,武士阶级的最高权力者叫幕府将军,由他"挟天子而令诸侯",那就是日本的幕府时代(公元1185年~1867年)。幕府时代共经历了三个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我介绍的这把太刀就诞生于镰仓幕府中期。
早年的武士是分散的,只充当封建领主的家丁。后来朝廷因无力镇压反叛,就去向各地领主们借助武士,一来二去,武士们从分散到集中,逐渐从家丁地位上升到被朝廷认可的武士等级,武士阶级借朝廷的名义迅速强大。当其力量大过天皇军队时,终于在1185年,以镰仓为中心,开启了由武士阶级统治的镰仓幕府时代。从此,武士刀不单只是一件武器,更象征着权力和尊严。由此武士刀的需求量剧增,制刀技术日益发展,并形成了各种刀匠流派。
二 武士刀的种类
武士刀分为太刀(骑兵用)、打刀(步兵用)、肋差(自杀时剖腹用)和短刀(其它)。今天长话短说,只围绕展品说太刀。
太刀,具有较大弯曲度,刀身长3尺至5尺不等。3尺以下的称为小太刀,5尺以上的称为大太刀(又称野太刀)。日本也将此类窄长的刀统称为剑。
太刀的特点是刀身较长,有较大的弯曲度,适合骑兵用。带鞘太刀必须要佩挂在腰间,刀刃朝下。而步兵使用的打刀,则必须刀刃朝上,直接插在腰带间。这让观者不解,佩戴时刀刃朝上朝下,有区别么?
原来,镰仓时期打仗多为马战,佩戴时如上图,刀刃朝下,刀柄刀尖都朝上,不容易戳伤马身; 另外,那时武士身上和手臂上都有护甲,这样佩戴,抽刀时胳膊就不必抬得太高,省力些。再则,较长的太刀在骑马厮杀时斩击更为有效,甚至可以刀削马足。
看图4,说说刀鞘上的讲究。太刀刀鞘上有两个金属环,称为“足金物”:靠近鞘口的一个称“一足”,另一个称“二足”,用缎带相互穿插,使之便于携带。缎带与足金物之间又用一小块金属(称为“革先金物”)连接。刀鞘头部由金属包裹(称为“石突金物”)。拔刀时必须要下压刀鞘口的条状金属物(称为“口金物”)。
上图中刀鞘上各种部件,看似花哨,实际大多出于实用的考虑,不在此展开。
三 制刀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的钢铁冶炼和锻造技术已很成熟,全世界出现了很多工艺精良的刀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土耳其的大马士革刀、中国的唐刀和日本的武士刀。我国隋唐年间的制刀技术也已很发达,据说日本在冶炼锻打方面汲取了中国唐刀的一些作法。
再回到日本刀剑的制作。首先要选用当地特有的鉄砂与炭,以低温冶炼法,炼出纯度很高的"玉钢"。这种玉钢质地较硬,不易打造,但这反倒是优质刀具的保障。再对玉钢加热后反复折叠锻打, 反复的"淬火"和"回火"冶炼,千锤百炼,才能制出刚性和弹性俱佳的钢刀刀坯。再经研磨拋光…等等工序都有各自的制作门道。
建议大家在看展时,顺便看看这件展品旁边的视频解说,其中说到除了严格掌控所添加的石英、碳等成份外,温度掌控是关键要素。但那时工匠们没有温度计,要根据钢材的颜色目测温度:温度上升时,颜色从红→黄→白,为了更准确辨别把握钢材温度,最关键的锻造过程通常在夜晚进行。可以断定,目测温度的准确性也是刀匠师的绝技吧!
再仔细看下图的刀刃部位,它是用两种钢夹制而成双层刃。据说外层(高碳)钢极其坚硬,刀刃锋利; 内层(含碳量略低)钢相对柔韧,可确保刀身具有吸震性,不易折损。夹钢结构也是在锻打过程中融合交织而成。
在武家独大的时代,刀匠在开工前,要请神社为作坊开光,刀匠要斋戒、祈祷和禁欲。刀剑完工后,要在上面刻铭文、匠人名和流派名。这把展品太刀由工匠"吉包“制作,"备前派"。
这件展品展示了人类在中世纪较高的生产工艺能力,同时它也带给人们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