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视频拍摄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不管内容先拍起来,只为养成习惯;接着会挑风景,景色不佳便不拍;后来因习惯已成,渐渐不再在意风景;最终发现,无论到新疆、云南等地,自然风光总能触动人心,而记录要回到日常。
拍摄视频虽会借助工具,但内容来源很简单,全源于日常生活。
无论在哪,专注捕捉当地风景即可,不必纠结视角是否绝佳。
生活本身就是最熟悉且持久的内容源,因此我更倾向于记录日常,而非刻意寻找风景。
关键是当下讲述的内容能否激发积极想法,或长远来看是否值得记录,这是我制作视频时的核心关注点。
2
养成习惯需要时间,我曾担心过程中会忘记初衷 —— 就像没养成记日记习惯的人,可能突然忘了要记日记,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
但后来学会把习惯周期拉长,时不时拉回正轨。
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起初我没有阅读习惯,便常去图书馆借书,设定固定还书时间,不论是否读完。
多次借书后,觉得费力借来不读太浪费,慢慢就养成了阅读习惯。
这是种靠体力劳动培养的神奇习惯:每次搬一堆书回家,到期必须归还,没读完就再借,反复搬运中便习惯了这种重复。
生活中有些习惯不做也无关紧要,比如写作,一辈子不写对生活也没影响。但阅读和写作能让生活更美好。
没有阅读习惯也能生活,毕竟学习渠道很多,用手机或电子书都能培养习惯。
只是刷手机易分心,因人而异;用专门设备或整块时间阅读,或许能养成好习惯,但我即便有专门设备,也常分心。
纸质书我两三天能读完,电子书却可能连续几天不碰,甚至过了三年才发现没读完。
问题不是读不完,而是彻底忘了这本书。
电子书虽有进度记录,但开新书成本太低,人总会忍不住翻下一本,就像刷视频时会不停滑动。
由此我发现,纸质书对养成阅读习惯仍很重要。
纸质书和电子书都能培养习惯,甚至可以设定每天读多久的目标。
但实体书的触感和沉浸感更独特,即便没读完,也比电子书更容易让人坚持到最后。
实体书翻阅时更连贯专注,而电子书因翻阅便捷,厚书易让人拖延,导致有益知识点被遗忘。
3
回归正题,习惯会在记忆中逐渐固化,有些会变得自然而然。
拍摄视频对我而言已不算难,但实操中仍要时刻提醒自己:关注点是什么?
一旦开拍,无论质量如何都要尽量完成,不能因拍了很久就奢求变更好。
水平可随时间提升,对自己要求也能更高,但追求更好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
我对自己较宽容,允许犯错,关键是处理方式 —— 出错了就重新拍摄。刚才犯了个错,但这不重要,我会继续。
因为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比训练本身更重要。
经过 1000 小时练习后,还有1万个小时能优化目标,此时如何处理突发错误就尤为关键。
事后会复盘出错原因:睡眠不足、分心,还是环境干扰 —— 比如有人走动、车辆经过或突然被打断。
总结后思考如何拍得更好,这是我的初衷和努力方向。
错误不会随时间消失,要学会接受,避免重复,认识到后适当改进即可。
4
拍摄时我发现,一天拍三小时不难,难在保持专注。
高度专注难以持久,因此需要在时段间转换,设定休息时间。
休息时可构思接下来的内容,开始后便进入持续录制状态。
2024 年我计划把视频或音频录制转为直播,力求不中断且延长时长。
录音打算持续 15 分钟左右,视频控制在 10 分钟内:一来文件小,剪辑效率高;二来符合注意力规律 —— 人通常能连续专注 15分钟,而 15 分钟仅占一天的 1%。
一天中若能花 1% 的时间专注,对剩余99% 的时间影响深远。
长期做视频、自媒体或分享经验的人,会有种从容感,觉得凡事都能应对,这源于专注训练提升了思维和专注力。
我常有这种体验:录完视频后,处理事情的效率会提高,觉得没什么解决不了。
但连续工作,就必须全神贯注。比如连续工作 3 小时后,专注就变得很难。
所以我不再在意环境是否优美,只想用好这 1000 小时,无论在车内、家里还是别处都要完成任务。
后来发现车内或许是最佳选择,冬能取暖、夏能降温,环境安静独立,容易控制拍摄过程。
家里有小孩就不同了,常会被打断 —— 没孩子时家里环境还好控制,有了孩子后,他们可能干扰设备或喊 “爸爸”,状况不断。
因此我更觉得,汽车确实是男性的第三空间。
偶尔也会在星巴克创作,但那里有背景音乐,还可能有人打扰,长时间录制易受影响。
所以我或许更倾向于在车内分享,目标是全神贯注在内容上。
5
即便分享的是未完成的事,我也会一直思考,直到能说清楚。
其实很多内容都来自分享过程,而非预设结果。
我始终认为,自由才能创造 —— 人能创造什么,不在于事先知道,而在过程中逐渐发现,因此我保持自由的创作态度。
起初我不设主题,只是不停讲述,直到说出合适内容。
但进入状态后,会适当延长时间,不一定局限于十分钟,能投入分享才是核心。
养成习惯前,我花了很久适应:开机录制,觉得不合适就关掉,反复多次。
这个过程练了很久,从视频熟练后转录音时也是如此。
我差点放弃,直到某天明白,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坚持。
即便起初尝试不尽如人意,也要先经历再评判。
1000 小时里即便 900 小时不理想,有 100 小时过得去也不错,这需要降低期待。
若 900 小时中有 500 小时不错、500 小时一般,那体验会更美妙。
本没期待这么多美好时刻,却因允许自己犯错而收获更多,这难道不是种美妙经历?
我之前想过每天直播。2022 年我一天播三场,每场半小时。
曾想若用录播分享更多内容,也算是直播的一种形式 —— 观众能用倍速看,有更多时间吸收;我也能更专注,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在线,只关注自己想说、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及内心的表达欲。
但有了表达欲后该做什么?是把它融入生活,完整表达后形成固定流程。
这个流程最好能记录下来,变成文字、视频或音频。
记录一生的经历,无论精彩、平凡还是不值一提,至少要有认真记录生活的态度。
这正是普通人成长中常会遇到的 —— 即便没有观众,你也可以做自己的主角。
剑飞语音写作核心观点与认知总结
- 视频拍摄的阶段与核心
视频拍摄经历了从为养成习惯而盲拍,到挑风景,再到习惯养成后忽略风景,最终发现自然风光总能触动人心的阶段。
内容源于日常生活,更应关注记录日常,以及内容能否激发积极想法或值得长远记录,而非刻意寻找风景。 - 习惯养成的方法与特点
养成习惯需要时间,过程中可能忘记初衷,需拉长周期并及时拉回正轨。
阅读习惯可通过图书馆借书、设定还书时间,借助体力劳动(搬运书籍)培养;纸质书因独特触感和沉浸感,对养成阅读习惯更重要,电子书易让人分心、拖延。
有些习惯(如写作)不做对生活无影响,但阅读和写作能让生活更美好。 - 拍摄中的态度与处理方式
拍摄时应尽量完成,允许犯错,关键是处理错误(如重新拍摄);事后复盘错误原因(睡眠不足、分心、环境干扰等),以改进并避免重复犯错;保持专注不易,需设定休息时间转换状态。 - 创作相关的规划与感悟
2024年计划将录制转为直播,控制录音和视频时长,兼顾剪辑效率与观众注意力。
每天1% 的专注时间对生活影响深远,专注训练能提升思维和专注力,提高做事效率。
车内因环境安静独立,是较优的拍摄空间;星巴克等场所易受干扰。
自由是创造的关键,内容多源于分享过程,而非预设结果;养成拍摄或录音习惯需长期练习,应允许自己犯错、降低期待,坚持下去会有收获。
有表达欲后应将其融入生活,形成固定流程并记录(文字、视频、音频等),认真记录生活是普通人成长的体现,人可以成为自己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