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尔的机会,听到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在讨论“叛逆”的话题,他侃侃而谈叛逆的年龄阶段,人生的叛逆第一阶段是2—3岁;第二阶段是8~10岁。他说他正在处于人生的二阶段的叛逆。听到这样的对话,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叛逆了解并没有这么细化。
下班后,我开始把自己微信读书的书架上开始寻找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阿德勒大师的儿童心理学,是不错的经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孩子也是父母学习奋进的精神支柱。如果这两者间配合的有默契,父母与孩子都会双向奔赴人生梦想彼岸的美好。
“阿德勒说,2岁的儿童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和大人作对就是孩子获得自我存在感的最好方式。所以,心理学上把孩子2岁左右的这段时间称为“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
看到这心理现象,我这几个月来心里的困惑豁然开朗。我家小孩时值2岁半,书上说描述的这些现象,像印章一般体现在她的身上。我百思不得其解,也尝试过很多种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效果不太明显。相信阅读和实践书中的理论方法,定能茅塞顿开。
刚迈入两岁的时候,一是娃开始有守护意识,她会像身边的人宣告,她的玩具就是她自己的,不允许与别人分享。二是学会拒绝,带有“不”字的拒绝成了她口头禅:不给,不要,不行,不喝,不可以…… 因为不想用父母的权威,强行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所以对出现的现象,常常会变得焦虑。即便知道这是孩子成长阶段所必经的过程,但是如何采用孩子能认可的方式来进行亲子互动,常常是我们焦虑的问题。所幸小男孩一语点醒,给了我灵感。
如果孩子经常对父母说“不”,父母就很容易使用强力去压制孩子的想法。但这可能会产生两个结果:
1.孩子以后会很自卑,不敢表达自己;
2.他们青春期以后,变得异常叛逆。
我们常接触的小学高段的孩子,这两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第一种问题现象的孩子会占班级的12%左右。第二种问题占45%,尤其是在小学六年级心里发展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父母的观点认同度低。有的甚至会恶语相对,用极端或者是摆烂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心里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又可以回归到父母的家庭教育。
如果父母能正确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心里特点并能柔和地去包容孩子每一阶段所谓的“叛逆”,让孩子获得父母对他们的认同感,并让孩子收获这种宝贵的“存在感”,孩子也会因父母的包容变得自信。
我曾遇见过一位学生,她有一个很美好的名字:兰心。每次念到她的名字,总能在无形中带给人许多的美好。她的家庭教育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会以身示范。对于学习:先分析再指导。每次作业,要求孩子先完成需要分析类型的题目,然后再完成抄写和背诵。假设时间超出预设时间,会先分析是题目难度问题还是自己专注力的影响?对于空余时间:充实与娱乐相结合。比如他们一家人饭后散步,会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段,因为不同的时间段,室外的景色不同,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看到某一景观,父母会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晚霞很美的时候,父母会先吟诵一些关于晚霞黄昏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孩子能听到父母绘声绘色地描述,兰心也会搜索脑海的记忆库,找出一些她喜欢的词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跑步,既可以放松,又可以各抒己见。真是这样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兰心的性格不仅沉稳大方,而且写作独具一格。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养成至关重要。在漫长的育儿过程中,愿作父母的我们做到目光长远,淡定而沉着,不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成长过程的各种问题。认可与陪伴,用心真诚的沟通交流,让我们成为孩子的灵魂引路人。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那盏明亮的路灯,让孩子有依靠,勇敢奔向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