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只读过一本余华的书,《活着》,震撼压抑,不忍读第二遍。但是《第七天》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是习惯网络单一枯燥用语后仍然轻松上手不觉突兀的平淡和默然。锋利而不冷血,柔软而不软。
一个游灵的七天经历,穿插着社会上荒诞的新闻,强拆的钢筋水泥上坐着写作业的小女孩,见不到阳光的城市鼠族,以为带包送礼实则带刀袭警......很多人在这些悲剧中受伤或死亡。
所以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殡仪馆的等候区有贵宾区和普通区,空出来的号码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叫遗忘;同样也是死无葬身之地的开端,叫希望。
这种魔幻让人想到《牡丹亭》,必须要还魂后借鬼神才能说出的话;让人想到《窦娥冤》,必须要阁顾天道四时借六月飞雪才能喊出的冤,到现在必须要坦荡死去无人问津才能到达的死无葬身之地。我不说这是社会的黑暗,只说这是千万底层人民时刻经历、充斥着整个人生的点点滴滴。
鬼神何来丑陋可怖?是大火后具具焦黑骨骼却拉手围成一圈成为家人?抑或是身穿宽大白色衣服的骨母亲带领二十七个弃婴在树木间吟唱的夜莺般歌声?还是穿着男裤改造像婚纱的验衣裙的漂亮姑娘走向安息之地时的鸣咽?
明自暗起,净自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