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有不少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而据一个家长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的目的是“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孩子逛博物馆的习惯”。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目的就是“培养逛博物馆的习惯”。
为什么家长想要培养孩子“逛”博物馆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因为“逛”博物馆比“逛”商场显得更有文化?为什么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博物馆中是可以进行深度学习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在的博物馆还不能提供能够让儿童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家长还没有理解带孩子到博物馆的真正意义和收获。针对后者,这篇写给家长的八大攻略或许可以帮助家长理解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去博物馆到底要去干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应用于孩子的深度学习中。
攻略一: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
如果知道孩子对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那就带他去哪种类型的博物馆,并不是把所有的博物馆都逛一遍才能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孩子爱上博物馆源于那些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利用博物馆来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
选择了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博物馆或展览之后,在展区内更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博物馆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一定要以兴趣为主导。作为成人,我们也只能做到停下来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何况孩子?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
攻略二:用你的好奇心影响孩子
千万不要以为带孩子去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他学习,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如果博物馆对你没有任何吸引力,你只是充当了司机、保安或保姆的角色,那孩子怎么能够学会利用博物馆进行深度学习?
问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想去某个博物馆看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想去?只有家长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学习需求——也就是好奇心——才有可能影响孩子。当家长对某个博物馆中的东西很着迷,知道很多,也想知道更多时,家长不断通过提问和探究来学习的过程本身就会影响孩子。
攻略三:要深度思考,不要走马观花
参观博物馆最忌讳的心态是要让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到,所有的东西都玩到。这最多只能称为“逛”博物馆。这种方式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无法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度学习。
思考对于深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学到东西,孩子也才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攻略四:学会提问开放式问题
对每个家长来说,学会提问比什么都重要。好的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思考,并且让亲子对话更加深入。这种好的问题,一般为开放式问题。
以下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开放式问题,可以帮助家长在任何时候使用。当孩子十分关注某个事物时,家长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
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在博物馆中,当孩子对一个展品感兴趣时,家长也同样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开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记住,对话的目的不是传授给孩子什么知识,而是调动孩子的大脑思考,鼓励孩子用语言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种能力的锻炼比记住某个展品的功能、年代要有价值。
当和孩子聊起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时,家长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觉得你知道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孩子的回答会和家长想象或期待的有所不同,但通过孩子的回答,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真正关注的是什么。家长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孩子关注的和家长关注的会不一样,结合孩子的收获,家长可以从哪里调动更多的学习资源。
攻略五:学会用问题回答孩子的提问
因为孩子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他们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们发现他兴趣的最好契机,当发现孩子的兴趣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告诉问题的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启发他的思考。
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家长可以用这三个问题去回应:
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还有哪些疑惑?
有些问题其实家长也不知道答案,与其假装知道,或着急忙慌地上网去查,不如借此机会启发孩子思考,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是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兴趣。
攻略六:重点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儿童博物馆教育所依据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大脑填充知识。
因为家长看不到也想象不到大脑中发生的变化,所以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会超出家长的认知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儿童博物馆中我们一直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为得到结果非常容易,但这个结果所产生的过程更加重要,过程的不同会导致孩子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而未来的学习能力也会不一样。
攻略七:参加能够引发孩子思考的教育活动
家长在带孩子参加一个活动前,充分了解活动内容。首先,活动本身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其次,参加活动的目的也不应是学会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作出某个作品。
知识点或作品只是孩子参加活动的副产品,真正有意义的部分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在活动中是否有机会亲自体验?活动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老师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来调动孩子的思考?孩子在活动中有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些都是高质量游戏的标准,是家长评判博物馆教育活动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评价博物馆教育活动效果的最基本指标。
攻略八:把博物馆学习带回家
事实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博物馆。家中、小区、公园只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家长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不要用自己已有的认知限定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如果家长在博物馆中发现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可以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去寻找。比如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就带他去观察虫子,孩子对汽车感兴趣,就带他去研究汽车。家长思考的深度会影响孩子思考的深度,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出的学习机会是无限的。
拿杯子来举例,如果家长和孩子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古人用过的杯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研究不同时期杯子的材质、形状、颜色、功能,以及现代杯子的种类,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采用某种特定的设计;不同材质的杯子可能的生产过程是什么;联想孩子平常用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和古人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这个杯子背后有没有一些故事;作为这个杯子的主人;他为什么喜欢这个杯子;如果让孩子设计一个杯子;会设计成什么样等等。从一个杯子开始,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非常多的话题。跟随孩子的兴趣去讨论这些话题,其实是在进行艺术思维、系统思维、文化意识等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请记住:
博物馆不是简单用来“逛”的,只有具备一个深度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发现精彩的眼睛,我们才能从博物馆参观中拥有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