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朱小琪
我是个老杭州人,每日不忘的事,就是閱读《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一日创刊时,我当时还是个八岁多的孩子。从这以后,我經常跟着大人,从家里吳山环翠楼出发,拾級而下,經大井巷左转,在河坊街(当时称为竹斋街)胡庆余堂照壁西首,那里辟有一处阅报栏。杭州日报社一大早就会把报纸按点分发给隔壁的彈棉花加工的老板娘,再由她慎重地张贴在阅报栏上,这时候,大家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她,等待她举起报纸,再麻利地用手熨平整后就揿下图钉。这个时光,我还观察到她脸上多少洋溢着几分欣喜的笑容,不啻鸡鶩群中,矫然一鹤啊。这阅报栏虽然有点简陋,却也是个人群聚集的地方 ,我也乐於挤在其中,由於人小,只能在人群缝中,去窥览天下新闻大事,每遇到一些生辟字就随时記录下來,回家再问大人。按照现在的语言来说,我也称得上是杭州日报最小的粉丝了。
流光转睫,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小学生,再到青春年华,又到現在的老年,一直都有《杭州日报》陪伴在身边。不是在六一年就是六二年,模糊记得杭州日报在当时的杭州市少年科技站组织了一个浙江美术学院和杭州市中学生的联谊帮教活动,作为学生代表的我,获得了艺术大师潘天寿、吴弗之、吴山明等老师金针度人的敎导,有意无意之间,初步培育了我今后的职业爱好方向。
特別在改革开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政府与社会舆论形成共識的強大动力驱使下,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在这个充滿希望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賽中,我有幸參与其中,並荣幸成为被杭州日报连袂兩次报导的84年和86年杭州市先进工作者。在1986年5月上午阳光灿烂的那一天,杭州日报社攝影师章寅生同志上我單位来拍攝我个人的工作剪影,从他逸兴遄飞调节的鏡头,或在凝眸于片刻的“咔嚓”声中,正是这些细微处更加凸显出他的技能之高超,而且他待人华实并茂,谈吐之中,丝毫没有虚伪架子,给人以一种与人为乐、和蔼可亲的感觉。报社同时还又安排了我单位的杭州日报青年通訊员王敏杰同志以专稿《梅花苦自寒香來》的形式,把我在单位的工作情况连同章寅生拍摄的照片,于86年6月21日发表在杭州日报第二版上。
转眼之间,就到了1991年的2月27日,由杭报记者陈虎生、金丽鹰和张钢婴“三劍客”,来我单位集体采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精神激励:企业兴旺的催化剂”刊登在杭州日报第一版上,其中不乏对我的一段描述,却也跃然于纸上。每每看到杭州日报的激励和表彰,使我非常的暖心和感激!我由衷的认识到:只有使出全身的解数来,才对得起大家的厚爱。
1999年,時值杭州市房管部门和房地产商不断在杭州开发新的楼宇,杭州市民住房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房产经济,巳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杭州日报《房产金桥》专刋发起“說說我的房子”的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市读者的广泛参与,我也积极投入其中。经过两个多月的等待后,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审定下,想不到我的“湖畔花园我的家”这篇文章居然网罗其中,还被评为优秀作品,(刊登在杭报99.7.28.第八版)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是我国生产力大解放的四十多年。2018年10月12日,由杭州文联和杭州日报 的《西湖副刊.悦览》发起的领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这回忆使我心潮起伏,撫今追昔,叹息久之。人人都看到杭州的大变化,我们的西湖也更光彩夺目了!欣喜有余,我的一篇文稿“西湖就是老年人的嫡亲娘家》不由自主地挥洒而就,获得了市文联和杭州日报颁发的优秀作品奖
2024.9.7.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