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教孩子提出好问题,提高思考能力

最近,公司要求人人都做自媒体,每个员工都要学习做视频剪辑,录制小视频,做直播。这种感觉就像前几年一些公司要求人人都是一线销售员一样。只不过,现在的销售方式从线下转战到线上。

我觉得,学习一下视频剪辑也不错,毕竟这是一项技能,多掌握一份技能总归是好事。但做视频总得有文案,在短时间内要录制五十条短视频,难的不是录制和剪辑,而是要五十个不同的话题和文案。靠个人写作肯定不行,就靠AI。豆包和deepseek能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你的需求。

你发现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变得越来越快餐化。你想要什么,人工智能分分钟就能给到答案,这个答案还是经过庞大数据库对比之后比较靠谱的答案。在给出答案这方面,个人能力和人工智能PK那简直不是菜。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人工智能发达的时代,我们靠什么取胜?答案就是提问的能力。

人工智能是需要人去提问的,你提的问题不一样,他给的答案就不一样。所以,人才是最后的赢家,提问能力是胜利的资本。这种能力要从孩子开始培养。

你的孩子会提问吗?一天下来,他能提多少个问题?仔细想想,你是不是这样做的:早上起来匆忙给孩子弄早餐,然后催促他起床,吃饭,送孩子上学,到晚上接孩子回家,开始辅导孩子写作业,过程中能避免鸡飞狗跳发生已经是烧高香了。这是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我们在着急地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到他的大脑里,却很少给他机会去提问问题。即使他提问了,我们又着急着给孩子一个正确答案。有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提问,连AI都不如。AI还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还会通过数据库中的海量资料对比,根据用户需求给出匹配的答案。父母给孩子的答案取决于当时父母的心情。AI始终都情绪稳定。

周璐老师的《让孩子学会提问》这本书,就是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发现我们的孩子们正在渐渐丧失最原始,最珍贵的本能,即提问能力,发现会提问的孩子越来越少,提出来要培养孩子的提问力,并通过提问能力来撬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观点。书中提到“九大提问方法”,探索思维边界的假设式提问,培养同理心的共情式提问,激发创造力的质疑式提问等。

我先拿自己孩子做个实验,老二现在上二年级,我请他提出几个问题,随便提问,结果孩子的问题全部是考题一样,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我国自己生产的大飞机是什么?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带来的后遗症。我有点沮丧,但忍住没有评价,怕孩子有了抵触心,连这样的问题也不会问了。不会提问意味着孩子不会思考,我怎样启动孩子大脑思考的按钮呢?我给他留个小作业,一天提出三个问题,不设限,随便问。说实话,留下这个作业我心很虚,不过也只能静候结果。

这本书中有很多小案例,都是小记者对话各行业大咖的问题,看着孩子们提问的那些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我都有点汗颜,这些孩子们太优秀了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非常成熟。是不是我要创造一个场景孩子才好提问?

下午我去参加一个女性成长心理沙龙,活动中,很多妈妈吐槽自家孩子的各种不足,倾诉自己的各种焦虑,也在积极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充满了自责。我分享了孩子身上的很多亮点,引来妈妈们的羡慕,我也非常开心。晚上到家跟孩子说这件事,孩子也非常开心。然后,孩子就开始模仿书中的小朋友,拿着话筒对我提问。

“请问陈老师,你家孩子的表现很优秀,有那件事情是最让你感动的呢?”

“请问陈老师,你考过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呢?”

“请问陈老师,你知道中国神话中的二郎神有几只眼吗?是什么原因呢?”

他问完这三个问题后,我惊住了,昨天还在沮丧孩子没有思考能力,不会提问的老妈,立马满血复活,支棱起来。我拿起书,给孩子念好问题的特点:

首先,他应该是准确的,而不是模糊的,笼统的,让人不知所云,不知如何回答。其次,他应该有趣,能引发对话者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对方的表达欲望,使其有话可讲。最后,他应该有深度,体现出提问者独一无二的思考。

对照这三个特点来分析一下刚才的提问,从准确这个维度打分,满分十分,这三个问题都能得10分。从有趣这个维度打分,满分十分,也都能得10分。从思考深度这个维度打分,对于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也都可以得10分。

听完我的分析后,孩子非常开心。也懂得了一个好问题应该长什么样子。

三个问题中有一个“最”字式问题,书中提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张征老师的《新闻采访教程》中探知“最”字式提问的作用:“最”字式提问式为了挖掘对方记忆中最深的故事和深层次的想法。这类故事往往闪耀着光辉。

我又给孩子讲了他第一个问题的亮点,孩子更是信心满满。其实他提这个问题是想让妈妈再次回顾一下他表现优秀的瞬间。一天傍晚,我俩在外面散步,我没有注意到一辆车正在往我身边移动,是缓慢地倒车,儿子发现后,胳膊一伸把我挡在他小小身体后面,说“妈妈小心!”。我被孩子这种下意识保护妈妈的反应感动到,毫不吝啬表达我对他的欣赏和赞美,儿子也很受用。他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想重温一下这个美好的记忆。我帮孩子延展一下,让他用自己的这种心情去理解别人也是有这样心情的,这就是同理心提问。

此刻,孩子非常喜欢提问,我们又玩了一个小游戏,限时五分钟,看看能提出多少个问题。他开始提问,一开始的问题是围绕目光所及的实物提问,会有关联性,比如你家养了小猫和小鱼,为什么小猫没有吃掉小鱼?后来目之所及的都提问完了,就开始发挥想象提问,比如盘古开天地中的混沌指的是什么?再后来的问题就是考试式提问,有标准答案的提问方式了。我知道这小脑瓜有点累了,又回到了固有的思维模式里。

通过这次和孩子交流,我发现,提问问题是孩子的本能,每个孩子都会,也可以提出好问题。反而是父母的培养模式悄悄滴消磨掉孩子的这种能力。只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就可以找回这种能力。《让孩子学会提问》这本书中,每个章节后面都有提供小练习,可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去提问。我给自己做个小规划,每天和孩子交流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孩子去提问,在他提问后,再帮他分析,即学习知识又好玩。

我还发现,提问力是思考能力的显化表现,阅读是提升思考和提问能力的基础。如果孩子的阅读量少,见识的少,知识面就会窄,孩子是没有办法提出更多问题的。本书作者周璐老师还有一本畅销书《向上生长——给孩子的名人故事》,我计划给孩子买来看。多看名人故事,把孩子的内驱力从个人需求,家庭需求往上拔高一下,去关注社会需求和人类需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