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红旗渠之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红旗渠精神更是震撼人心鼓舞士气。
红旗渠精神就是在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字。
自力更生,顾名思义,就是全靠自己个儿。这就是林县人民的伟大之处,也是红旗渠精神的立足点。如果没有林县人民在一无援助(其实有,但很少),二无技术经验,三无先进设备和工具的情况下,完全靠着冲天干劲和土方法,硬是在巍巍太行山脉上修建了3000华丽的红旗渠,那么红旗渠精神将无从谈起。没有援助和粮食,全靠林县人民自己从牙缝中省下的粮食当做工口粮;没有锤钎等工具,林县人民自己开炉打造;没有炸药,就用土方法自己制造;没有现代测量工具和方法,就用身边最普通的物件用自己摸索出来的办法测量……太多太多的“林县造”,造就了红旗渠,造就了林县人的自力更生形象,造就了红旗渠精神。
艰苦创业,说句实在话,在那个年代干点事情真叫艰苦创业,所以红旗渠被誉为奇迹真的一点都不为过。所以说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如果把红旗渠放在现在来修,我想资金、人员、技术等都不成问题,但现在来修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恰恰形不成红旗渠精神,为什么呢?就是缺少艰苦创业精神,用充裕的资金、成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工人来造出十条八条红旗渠,又有什么难的呢,这不会在世人眼中产生震撼,反而会因为工期、质量和管理等问题给你挑刺,反而降低工程的影响力。所以说红旗渠的修建和成功是时势使然,时代、地域和人物是其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换一个时代、换一个地方、换一拨人来修都可能形不成这样的精神。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团结协作,这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内涵。如果没有全县15个公社社员的齐心协力和分段包干,红旗渠不会这么快这么好的修完。全县人民为了引漳入林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和努力,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特别是著名的“盘阳会议”召开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的力量和资源做出了科学调配和安排,使得各公社各社员间形成了紧密协作关系,这才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创造出了“人间天河”的奇迹。
无私奉献,全县从县委书记杨贵到普通群众,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到林县来,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没有一家为了私利阻挠工程的修建,没有一个社员惜力而偷奸耍滑。在整个工程修建期间,没有发生一例损公肥私、贪污腐败事件,没有把修渠的资金和资源浪费在与修渠不相干的事件上。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即便是引来的水也用不到的石板岩公社,也是全社社员不计私利,倾力投入到红旗渠的建设中去,为渠的早日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就是这样的无私奉献精神,才将这个伟大工程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