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次讲文案课,课程开始前我都会先放短片《In the Fall》
然后会问学员:这个片子在说什么?
竟然有人回答:随地乱扔垃圾是不对的,容易出人命。
我仿佛看到一个叽叽歪歪的唐僧唠叨着:要爱护花花草草!
暴击三千点,简直要了我的老命。
显然,不能理解生活真相的年轻人,很难与人产生共鸣,更难写出让人感同身受的东西。
在课上开了公众号,培训结束坚持写作的学员,屈指可数。班级写作群在广告、点赞、投票的刚需中沦陷。偶尔有人发一篇原创文章,群里却一片死寂。包括我参加的百万粉丝公号的主笔课程,情况也是如此。
学习写作的人,跃跃欲试者要远远多于持之以恒者。
写公号有着西西弗斯般的痛苦,为一个题目绞尽脑汁,为写出大量两三位数阅读量的文章汗颜,然而,很多人在挫败之前已经缴械投降。
想象再完美,都不如一次有缺憾的行动更值得尊敬,而我们平庸的程度,恰恰和放弃的次数成正比。
我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学过吉他、报过导游、练过书法、捣鼓过相机……一个头脑发热的念想翻滚,就感觉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大神。事实证明,我就像一个可笑的猴子,走过一整片玉米地,却错过了颗粒最大的一个。
还好,这么多年,我从未丢弃过阅读和写作。
02
很多人觉得写作能力是天赋的产物,于是总会以我没有天赋为由又酷又爽的躺着。
我知道,写作是可以训练的,但仍然有2个前提: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写作的人,应该把自己当成工匠看待,像面包师,像鞋匠。工匠每天得工作,一个面包师,你不能对顾客说,我今天没有灵感,所以没有面包。这样的面包师是要饿死的。写作的人也一样,每天得写。
连岳说:高考满分作文基本不好,矫揉造作,堆砌辞藻,虚张声势,当然,不能指望小孩子写出什么好文章,文章是时间的产物,小孩子活的时间还不够长。
这两者结合,就能看出一个人未来能不能写作。
不间断的练习以及生活磨砺下的成长,才是写作的左右手。
写作训练,甚至任何领域的训练,都无法直接变现。可是多数人都想要万能模板,立即套用,立竿见影。
现实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经历过程的结果。
一群人的学习,是为了看到正确的方向,并在氛围中相互感染,推动下一次的向前。
热闹之后,都是无尽寂寞中的自我修炼。这种修炼,除了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艺,更多的是对思考深度的考验。
03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经典名言。
翻译过来就是,思考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一旦停止思考,自身便没有了意义。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动画短片《In the Fall》中,男子将死之际回忆自己的一生,有童年的烂漫、恋爱的浪漫,到后来,只剩下日复一日的乏味生活。
看一遍,我的内心惊悚一次。
我害怕成为那个样子:死于25岁,葬于75岁。
男子最后的释然,如果没有前半生的色彩,恐怕落地的表情包只有颓丧。
人们每天思绪万千考虑的事情,大多称不上思考。真正的思考是投入时间完成并解决想做的事情,而且是会对长远的人生产生帮助的事情。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果人生不能在一次次思考和总结中飞跃,就只能面对无尽的生活琐碎,把几十年过成千篇一律的一天。
写作亦是如此。
写作从来都不是为了写作本身,写作的强者,也从来不是胜在了文字的表象。
写作是存在的见证,文字表现的是生命的意义。好的文字,胜在视野、格局和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一切都是追求更好的自己的结果。若是每日只记流水账,除了能感动自己,几乎一文不值。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自己写的东西惊叹道:哎呦,不错呦!这是你向上人生路的开始,稍加坚持打磨,在同样的时间内,你就会比别人活出更长久的人生。
不要成为劳苦机械的西西弗斯,要成为会思考又坚韧的西西弗斯,前者是悲剧人物,后者是自己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