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中医,仿佛踏入一片观点的战场,朋友们的态度泾渭分明,挺中医者与黑中医者各执一词,都以自身或亲友的经历为有力佐证。那些极端的争论,甚至能引发激烈冲突,火药味十足。
我家老太太是中医的忠实拥趸。回溯到大约 50 年前,她背井离乡,随军前往山西太原。因饮食上以粗粮为主,再加上水土不服,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前往省人民医院就诊,大夫诊断为胃溃疡,病情严重,建议手术治疗。母亲实在不愿让自己的胃被切除一部分,便转身来到对面的省中医院。接诊的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他表示母亲的胃病能通过中药治愈。母亲对此深信不疑,一疗程连续服用了 70 副中药,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复诊时,老中医解释说病分轻度、中度、重度,母亲的情况已达重度,需要继续服药。于是母亲又接着服用了 70 副。这次,病情有了好转,母亲信心大增,继续服用 70 副。令人惊叹的是,整整 210 副中药下肚,母亲的胃病竟真的痊愈了。要知道,那时可没有自动煎药机,抓回来的中药都得自己熬制,中药的苦味更是让人却步。母亲当时不过 30 来岁,如今已 80 多岁,当年被西医建议手术切除部分的胃,依旧健康地履行着它的职责。
朋友圈里孙大美分享了一段关于中医的趣事:
“今年偏头疼和感冒反复纠缠我,同事强行拉我去针灸,坚称中医管用。我常觉得,每当西医治不好时,中医就成了最后的希望。小时候,我曾遇到一位老中医,当时抗生素用了一个月都不见效,而老中医一副药就药到病除。可后来遇到的中医却都不尽人意,没有好的医生,再好的药材也无济于事,这些年我都不太愿意找中医看病了。好中医就像找对算命先生一样,全靠运气。同事信誓旦旦地说,扎一次针就能好。我实在拗不过,再加上不想辜负人家的热心,于是在一阵鬼哭狼嚎中,头上被扎满了针。神奇的是,昨天没疼,今天也没疼。我知道朋友圈里有很多反对中医的人,尤其是那些民主斗士圈的朋友,但有些事,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验证。要是只相信西方占星术,却不信东方麻衣相,这好像也算不上纯粹的无神论者吧……”
我觉得大美活得十分清醒,她始终秉持着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而,当把这些经历讲给不信中医的人听时,他们却认为这是幸存者偏差,单个案例的数据不足以证明中医的有效性。不得不承认,中医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体系,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也没有大数据的双盲随机检测,各地的中医院还有全盘西化的趋势,甚至一些中医高手散落在民间,难以被大众知晓。这些问题似乎成了难以解开的症结。
然而,即便如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相信中医的人依然不在少数。凭借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无疑是一个规模可观的群体。近十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吃饱穿暖已不再是难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生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再次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这个人向来不持绝对的观点,我始终坚信存在即合理,就像那句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待中医,我秉持着 “不看广告,看疗效” 的态度。正因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遇到的一位小中医。
之所以称他为小中医,是因为他年仅 23 岁!尽管年纪轻轻,但却已在中医领域闯荡数年,正所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志不在年高”。只要能通过把脉精准诊断出病症的,那便是厉害的角色。毕竟,看疗效的前提是准确找出病症,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与小中医的相遇,纯属机缘巧合。那天,我并非专门去看病,而是前往社区医院找王院长谈工作。事情谈完后,我们闲聊起来。王院长说,一会儿会有个新来的中医找她,是个很年轻的小伙子,医术有些神奇,可以让他给我把把脉,我欣然应允。
不一会儿,小中医来了。他笑容满面,看着十分亲切,一头时髦的卷发。若不是身着白大褂,实在难以将他与中医大夫联系起来。简单交谈几句后,把脉开始了。
小中医把了一会儿脉,若有所思地说:“阿姨,您心事挺多。” 的确,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操心的事情数不胜数。不过,最近我一直在修心,已不觉得这些事情有多么令人烦恼,人生本就是不断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来了就逐个解决。虽然烦心事人人都有,但他能一下说中,我还是姑且承认了。
他继续把脉,边把边聊,突然说道:“阿姨,您人很好。” 王院长笑着回应:“那还用说,肯定人好。” 小中医不紧不慢地补充道:“我是说阿姨您心善。” 这小大夫还挺有眼力见儿,我忍不住笑了,说道:“这条我必须认可。”
把脉仍在继续。“阿姨,您睡眠不好。” 这一句,又精准戳中我的痛点。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睡眠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时好时坏。有时一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三四个小时,还有时仿佛在看连续剧,一夜多次醒来又睡。到最后,我都已佛系对待,随它去吧,反正不睡觉也不会危及生命。
接着,小中医又陆续指出了我的 N 个方面问题,从身体状况到生活习惯,竟然全部准确无误。天啊,这小大夫简直太神奇了!
后面当然是对症下药,疗效究竟如何,期待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