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概要
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驱使你做各种事情?
有人总结,人的第一驱动力,是生存本能。经济学里有个凯恩斯系数,指的是维持生存必须的花销占总收入的比例,这个系数越低,人越幸福。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当你生活的很大部分已不是出于生存本能,而是基于别的,那么你就会很幸福。
接下来,是第二驱动力,奖励与惩罚。
很多家长都喜欢用奖励来激励孩子,比如,“今天在外面表现的好回家可以吃一个冰激凌”,这种奖励通常比别的说教见效快,对于短期,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么从长期来看,为什么不是呢?原因也很简单,这种行为容易让孩子把一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看成分外之事,做了便要求奖励,他们长大了也容易变成巨婴。
惩罚,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像超生罚款,超速罚款,这种真的有特别大的作用吗?就拿超生来说,可以生几个孩子的家庭会在乎那点钱吗?人家心里直接就准备好了罚款,然后心安理得地超生。像我自己,上班总是有一点愧疚感,每次快迟到都会很慌,原因是我们公司迟到不罚钱,这反而比罚钱更狠,因为我不能心安理得地罚钱然后迟到了。这就像那种伤害到别人的人,而受害者一直表现得特别宽容,这其实会给人造成一种特别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惩罚更狠,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各种有形的谴责,但能逃过良心不安吗?恐怕不能。惩罚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有用。
既然奖励和惩罚都未必可以奏效,那我们该怎么样才可以有效地激励呢?这需要第三驱动力,内在欲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钢琴,那么不用每天逼着他练琴,而是多带着他去感受钢琴的美好,结交爱弹钢琴的其他小朋友,让他自己产生要去学的欲望,这样便可长久,还不用担心后继力。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如何调动第三驱动力?
答案就是,自主、专精和利他。首先,我们要尽量增加自己的主动性,让事情看起来都是自主决定的,这样更容易有责任感,更易做好。其次,专精就是不要总是三心二意,比如给自己设定期限,让自己有紧迫感,或者在很紧张的时期给自己放松的时间,把状态调整到有点压力的时候就差不多了,这种情况通常可以专心。最后,利他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白芳礼老人就属于这种,坚持多年捐助贫困孩子读书,是一种强烈的利他心促使他完成了这种事情。
把握了驱动力,我们就能更好地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不给孩子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