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的书法课,老师请来了一位书法界的牛人来给我们上课。说是上课,其实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就是通过老师的指点怎么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老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学书法应该了解的方法和知识。我们现在的书法艺术对古人来说只是文人的案头小技。要想成为书法家,想写出艺术感的书法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写字不等于书法,有人认为平时的写字就是书法,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临古帖,要认识到临帖的重要性。一般流传下来的帖子都是古时候的文人大家等的笔墨。因此,书法具有浓厚的书卷气,富有文气兼静气,这和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如果自身修为达不到一定境界是感觉不到作品的好坏的。
但是要具备这些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蹶而就。那书卷气是如何养成的呢?这就要功夫下在诗外。平时要多读多看帖,多欣赏名家名师的书法作品。多读古典类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提高眼界,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为来滋养文字,这样写出的字才有艺术美。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要延续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又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那么表现在书法中就是欲下先上,欲右先左,逆锋起笔,藏头护尾。就如中医讲究的阴阳虚实的关系,体现在书法中虚实的处理就是中庸。
书法的特点用四个字来概括,“内敛善变”。内敛就是含蓄,气质内敛不张扬,是书法中最高级的东西。在内敛的基础上去夸张,在法度范围内去变化。说到善变,老师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书法比女人还要善变,逢二则变,不能雷同。只要有一样的地方就要变,千变万化时时刻刻在改变,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丰富,才能变成艺术。书法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是变了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变,要在法度基础上去变化,有法度、有规距地去变化。
那么初学者如何开始练习呢?主要从最基本技法开始,就是要大量临帖,掌握正确的方法从单个字开始临。拿到一个帖子之后不要急急忙忙地埋头去写,而是要先仔细研读认真揣摩分析。每个字的开合、虚实、轻重、收放、欹侧,分析每个字的对立点和矛盾关系点,并且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只有把这些矛盾点解决了,单个字才能理解透彻。
临帖时要注意笔法的运用,笔法分为中锋和侧锋。中峰如王羲之的笔笔中锋,侧锋如米芾的八面出锋 。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指的就是中侧并用且中且侧。“笔劲洞达美而韵,书贵瘦硬方有神”。写字的时候还要控制好力度,要用暗气用内劲儿,要干脆果断,不然会虚浮无力。还要注意速度,速度一定要慢,但是不能匀速运动。在慢的基础上要有节奏感,行笔过程要有快慢节奏,没有节奏感就失去了这个字的神韵。所以说书法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怎么能够没有节奏呢。
单字练习是最枯燥乏味的阶段,单个字练好以后可以组字临摹,两个字两个字的开始练。两个组字之间要注意相互呼应,顾盼协调。临帖要做到循序渐进,组字练习好以后就可以开始段落临摹了,段落临摹是比较难掌握的。
段落与段落之间要讲究章法,章法就是要注重墨色的变化。墨分五色,一幅作品要有墨色上和节奏上的变化,就像写一篇文章要分段落一样。还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空间以及结构布局虚实连带等关系。要惜墨如金,并且不能有错别字。一本字帖不是练得像了就好了,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
当我们看书法展览或者是看到一幅作品的时候,怎样去欣赏辨别它的好坏呢?这也是很多初学者比较困惑的问题。第一要看一幅作品的线质好坏。如果是单薄的扁平的单一的,那么临的再像也是没有味道的。线质要丰富,要古拙不媚俗。没有限制的变化虽然流畅,但是不耐端详,只有长期临摹才能找到感觉。
第二要看字的结体,结体就是字的造型的问题。单个字要经得起推敲,不能自己造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要丰富不死板。第三是章法上的设计和布局。就如一个人穿衣打扮一样,要让人看得自然舒服轻松,要简约而不简单。
我们自己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是视觉上,要给人上重下轻的感觉,并且每幅作品里面要有字眼。我理解为就是要有聚焦点,要有作品的主心骨。一般在上部偏中间的地方,周围的字要稍微散开一点,要有变化。
二是在写作的时候要养成好的习惯,要一气呵成,气息流畅。写字前要有个仪式感,要有好的心态和好的环境。书法即佛法。只有平心静气,屏弃杂念,在干净优雅的环境中才能够保持心情愉悦,精力充沛。三是场面要干净,时间安排好不受打扰。书法很高雅的事情要怀着敬畏的心情去写,每次写完以后要收拾干净,做到笔净盘净。
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树立坚定的信心,用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久的恒心,鼓足勇气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一定会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