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空,浩渺,深远,神秘,事物的归宿,事物的本源。望天,人们会想起自己最初的愿望与使命,这使命中就囊括了:到天空去。于是,从古至今,我们说仙人会腾云飞升——到云端去,到天空去——现在,我们终于能试探天空的秘密,直指天涯,高歌一曲。为了唱响这首歌,无数人投入了青春韶华,无数人以肉身淬火,在山沟里,复述着圆满着千年的求知欲望……总有一天,天空会是我们停泊的港湾,提醒我们不忘本初的使命,一路向前。
二
中国曾经有造福世界的四大发明,有世界仰望的昌盛繁荣,但正因我们的先祖为此自傲,所以我们今天万不可以此自大。地球在旋转,人类的群星在向前,从改革开放起就宣告了,我们需要“新”。脚下的土地接受过文明的熏陶,也接受过革命的洗礼,现在需要的是科技的清泉与开放的种子。这次,我们要走一趟长过两年、长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三
那时候,全中国都为了这一颗光荣的卫星拼尽了全力。战士们可以用最“笨”的方法,一寸寸地擦洗地板;倾全国之力找到升降平台和拖车,沿着坎坷的山路送到西昌;沿途的百姓呢,别说不赶集,即使不过年,也要帮车队通过这条向天的路。外国人会惊讶,中国人最终怎么把一切做得这么成功,这么精细?道理很简单:团结一心,拼尽全力。
四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看看无知透出的点点可悲。我们明明最早激发飞上苍穹的幻想,最早拥有独一无二的火箭,怎么甘愿做洋枪火炮的阶下囚?于是,不甘的人站出来了。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人们意识到学问能强国,这支英雄的队伍越来越长……他们很容易就能靠自己唤起人们内心的崇高和使命。他们舍弃荣华富贵,带着足够舍身的决心和登高的勇气,满载人类最可贵的智慧,义无反顾地走进戈壁,走进深山。
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我们中国人的一片天空。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
走在人群里,他们其貌不扬,谁也不会知道他们曾铸就满天繁星。但可怕之处在于,不止是容貌,对于他们的一切,我们都知之甚少。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甚至没听过“长征三号”和“亚洲之星”的名字——甚至以后也一直不会知道。我想,它们和它们的创造者都不该被埋没。当今的现代社会,科研工作者都是造物主。必须让人们看见他们,注视他们,总要有人去追随他们。
话说,这也是纪实文学的闪光点。其他的书籍像窗外啼叫的黄莺或乌鸦,或喜或悲,给人以震撼和陶醉;而纪实作品像一只忠实的信鸽,将一封带墨香的信送在你手中,送来那些你想知道、你应当知道的东西。
六
第五章中几乎都是相处生活中的琐事,生活习惯几乎天差地别的两拨人在一起从事如此复杂的工作,碰撞难免。美国人不习惯中国人的“拘束”,中国人看不惯美国人的“散漫”“矫情”。然而,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航天工作者,是全人类探索未知旅途的先锋,他们的胸怀广阔似海。于是,你能看见美国人用半吊子的汉语放声唱山歌,中国人努力养成习惯称他人“先生”“小姐”;美国人捧着小本子学中国话,中国人工作间隙硬着头皮背英语。互相钦佩,互相敬重,泾渭分明却和而不同,互有保留却从不吝啬真心。不论乌黑、靛蓝还是翠绿,我们的眼睛都深邃如苍穹。同一片天空之下,我们都是地球人。
七
1990年4月7日,我们创造了历史性的一瞬。从小山沟到太平洋,从谈判桌到发射场,从雨水淹没的土地,到无限浩渺的空间。那一刻,十亿热切的繁星皆凝视一处,仿佛聚焦的殷切能在火箭脚下化为燃料,让它腾飞!腾飞!让它轰隆作响,让全世界都听到!那一刻,“长征三号”如夸父逐日般义无反顾地远去,在天幕中缩小,缩小,直至消失。被大地束缚的人们好奇郑重的欣喜若狂的眼里,会不会透出一种尖锐的光芒,要用那无处安放的炽热的激奋喜悦直刺青天?那一刻,渺小的我们如此伟大;那一刻,月华如水,轻轻涤荡去我们胸中一切的烟尘喧嚣,留下一段波澜壮阔与亘古不变的天空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