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周我一直在看《养育女孩》这本书。
我认为女孩和男孩有共性,也有差异。教育方式,有些地方可以相同,有些地方也要区别对待。
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其实在刚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男孩与女孩的生理结构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02
女孩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全感——我是否安全,是否被爱(出生1岁~2岁)
第二阶段:探索——世界是否是个充满快乐的有趣的地方?(2岁~5岁)
第三阶段:与人交往——我能跟他人好好相处吗?(5岁~10岁)
第四阶段:了解内心—我是否能发现深藏的自我,了解什么能给我真正的快乐。(10岁~14岁)
第五阶段:踏入成人世界——我能对自己负责吗?(14~18岁)
这是书中划分的五个阶段,我们并不一定要严格去按上面划分去给到孩子对应的东西。
我们当然是要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给到他们当下需要的东西。作者给到我们的是一个方向,一个参考。
03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现在快要3岁了。已经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信息,非常的贴心。
我刚开始并不是特别焦虑女孩教育这一块,认为男孩、女孩都一样养。
想法的改变是在我生二宝的时候,我的左右两边床位都是来打胎的14岁和16岁的小女孩。
她们一个怀孕6个月,一个怀孕4个月。她们各自的父亲来电,她们如出一辙,都在撒谎,而且都很淡定,这让她们各自的父亲没有发现她们有任何破绽。
而一旁的我很揪心,哪个孩子不是父母心头肉,父母知道了一定会很心疼她们,同时也会后悔没有教会她们需要掌握的一些东西。
04
作者对女儿有段想象的期待是这样写的
“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你感到骄傲并且非常满意。当你离开,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生活,她还将把你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后代。”
这是我们每位父母的期待和愿景。
我相信通过科学的学习,我们会把对女儿的爱,更好得传递给她们。
05
我今天重点说下0~2岁这个阶段。
0~6个月的时候,父母重点是要给到宝宝回应。比如平常的哭闹,如果父母不在身旁,要说:宝贝,妈妈(爸爸)在啊(来了),宝贝怎么了?
一定不要听信有些人说的:不要抱,越惯她,越要抱。
如果不去理会哭闹,孩子就会变得很没有安全感。心情自然不会特别好,因为她的哭闹,她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6~12个月这个阶段,宝宝将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互动的节奏以及如何保持平静。
这个阶段最好的玩具是父母,你可以把洗澡变得有趣起来,让孩子扑打水面,激起小浪花。
你可以满脸笑容,唱着歌谣,和孩子的笑声融合在一起,汇成一曲动听的乐章。
这个阶段无需买玩具,无需报项目,无需教育,只需要去享受和孩子的欢乐时光。
06
我的女儿从满月后就在姥姥家呆着,我的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他不允许我们经常抱宝宝。
我记得女儿从出生到3个月大的时候一直闹夜,我熬不住夜,母亲帮我一起照顾宝宝。
从第四个月起,女儿很乖,睡觉时间很长,醒了也不会哭闹。
我和母亲白天还在做抓鱼的网,很少和宝宝有互动,主要也是不想看到父亲摆个脸色,闹得大家都不开心。
现在想来,实在是对女儿心生愧疚,当时没读这本书,想着孩子小也不太懂。
生二宝的时候我就很明智在自己家住,到婆婆家吃饭。夏天热,来回跑,不方便,白天都会在婆婆家呆着,晚上回自己家。
因为公公婆婆好讲话,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时候,可以很好和他们沟通交流。
现在二宝6个多月,这期间都有回应和互动,每天都会为他们朗读绕口令,或者唱歌,或者是读些诗词。
二宝很喜欢听这些,而且读到有的绕口令会很激动,“咯咯”的笑出声来。
07
每天起来,二宝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应该是睡眼惺忪的状态,只要你去看他,他准是笑脸相迎。
平日里,笑容也是特别多。只要你和他说话,他就很开心。所以到哪里做客,周围都会围着大小孩或者是大人们。
我想,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看到更多的笑容的缘故吧。
大宝则截然不同,每次清晨起来都会哼哼唧唧。刚开始以为她没睡好,我就尽量让她睡到自然醒,但还是老样子。
虽然大宝现在快3岁了,但还是特别黏人。睡觉有时还要摸着我的脸才安心入睡。
我想她可能还在补课,那些婴儿时期缺失的安全感,她正一点点补回来。
08
不管怎样,陪伴孩子,给孩子回应准没错。
这一节我还学习到了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点:平静不是一种性格特征,而是一项技能,一种能力。
我们首先得认同,你放慢脚步,然后刻意练习,直到这种能力成为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然后我们才能更好得把平静这项技能教给我们的孩子。
我是苏苏,以后的人生路,我们边走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