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玉中的匠心传承

        我喜欢玉器又是在何时啊?!最早就是源自父母亲大人去云南旅游回来后,赠送给我一件属我生肖蛇的翡翠挂件,后来经过多年的学习与了解后,在玉石的家族中有翡翠与和田玉,在和田玉当中,有当代的、古代时期的【备注:明清两朝的玉器】、中古时期的【备注:从唐代至元代】和高古时期的【备注: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的】……

        自从我喜欢玉器,还收藏有几件真品到年份的古玉后,加之我有系统地学习各种古玉知识,还让我发现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在中华万年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像各式各样的古玉,既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还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既是物质的珍宝;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见证着匠心的代代传承。

        古玉历史源远流长,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白色石英制品,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器,时间大约是在10300年前,虽说历经人工磨制,但材质为非典型玉石(石英),专家考证用途不明,可能是旧石器时代过渡性器物,而非严格玉器,至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各种雕琢的玉器,那时的玉器,造型古朴,工艺相对简单,却已初现匠心。

        譬如说:在红山文化时期出现的玉猪龙,它的造型是简洁与流畅的,虽无过多繁复的装饰,却以独特的形态展现出原始的美感与神秘的气息,因为是早期的制玉技术,玉雕匠人也只能用简陋的工具,凭借着对玉石的理解与艺术的追求,把一块石头雕琢成具有灵性的器物,像这种对材料的尊重,及对创作的执着,便是匠心的最初体现!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前进,当历史的车轮迈入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古玉的制作工艺有显著的发展,玉器的种类增多,造型更加丰富,纹饰也变得复杂多样,这个时期的玉器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譬如说:商代的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蕴含着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知,在制作过程中,玉雕匠人精雕细琢每个细节,运用线刻、浮雕等多种技法,把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玉石上,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让每件玉器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对品质的严格要求、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正是匠心在这一时期的延续!

        虽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战国七雄群雄逐鹿的时期,社会也是动荡不安的,不过,倒是给古玉的发展,迎来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制作的、各种类型的玉器,它的风格是属于清新与活泼的,造型则是灵动与多变的,匠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透雕、镶嵌等新工艺,从而使得玉器更加精美华丽。

        譬如说:我查阅玉器史料后获知,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组玉佩,它是由多节玉片组合而成的,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形成一个可以活动的整体,且每一片玉片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纹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匠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玉器的外在美观,更追求它内在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感染力,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的工艺与技法,这种创新精神同样是匠心在新时代的升华!

        有许多古玉收藏爱好者,最喜欢收藏汉代时期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古玉,皆因它是古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制作的玉器凸显它的气势恢宏,风格是显得大气磅礴的,像玉蝉、玉猪等丧葬用玉,它的造型虽简洁,却寓意是极为深刻的;而像玉璧、玉剑饰等装饰用玉,展现出来的是工艺之精湛与纹饰之精美的双层属性;在汉代时期制作的玉衣,更是把高古玉制作工艺推向极致的高度,它采用无数片小玉片用金丝或银丝连缀而成,每一片玉片都经历过精心打磨,大小、形状几乎完全一致,制作一件玉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玉雕匠人们在制作过程中是一丝不苟的,对每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对技艺的执着,使得汉代玉器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经典之作,也让匠心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彰显!

        唐宋时期,中古玉的风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这个时期的玉器更注重写实,造型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唐代的玉飞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仿佛一位仙女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宋代的玉童子,形象可爱,憨态可掬,充满童真童趣;玉雕匠人在创作过程中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感悟融入玉器之中,以细腻的感触与精湛的技艺,把玉石的质感与美感都发挥到极致,像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这正是匠心在唐宋时期的独特体现!

        至明清时期,古玉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这个时期制作的玉器,它的造型是丰富与多样化的,工艺真可谓是精湛绝伦,宫廷玉器制作更是不惜工本,追求极致的奢华与精美。

        譬如说:在清代时期,有制作过一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凡是喜欢收藏古玉的人,多数人都是知晓这件玉器的,多多少少对它也是有些了解的,它重量则是达到“一万斤之重”,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之一,它以新疆和田玉为原材料的,整件作品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把大禹治水的壮观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依据史料方面的记录,制作这件玉山历时有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还动用过无数的玉雕工匠与人力,玉雕工匠们在制作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与雕刻技法,克服多重的困难,最终完成这件被堪称是伟大艺术的杰作,像这种对大型玉器制作的驾驭能力,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永不言放弃的精神,使得明清时期的古玉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巅峰之作,也让匠心在这一时期得到完美的传承!

        依旧还是通过我系统地学习各种古玉知识,还让我获知一件事情,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玉雕工匠们,所拥有的匠心精神体现在对材料的极致尊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古代玉器的开采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只要能获得一块玉料,不管其品质是好还是坏,玉雕工匠在面对一块璞玉时,从来都不是去急于下刀的,而是通过“相玉”--反反复复地观察玉料的形状、色泽、纹理,甚至还要与之共处数日之久,一直要等到在内心深处形成“玉该如何为玉”的完整图像。

        在《礼记》一书中也云:“玉不琢,不成器!”但是,一个真正的玉雕工匠,还始终在内心深处存有匠心与传承精神风貌的,就是在于雕刻玉器始终要保存有“因材施艺”的内核,让玉石的自然属性与人工的雕琢,能达到完美的集合与统一,我曾看过一件商代晚期的玉龟壳,巧妙利用玉料本身的褐色皮壳作为龟背,内部浅色玉肉雕为龟腹;还看过汉代的白玉蝉,顺应玉料的水线纹理,使得蝉翼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像这种“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就是匠心最深邃的层面,工匠不以征服材料为荣,而是以发现并释放材料内在生命为傲。

        我还认为古玉的匠心传承,是凝结在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传承中,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以及没有现代电动工具的年代里,古代玉雕工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来一整套复杂的加工体系,新石器时代制作的、各种类型的玉器,已展现出来较为成熟的切割、钻孔、抛光技术,那流畅的曲线与精确的对称,对当代国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且还是依靠兽皮、沙粒与水来制作而成的,至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从而使得琢玉效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真正革命性的工具则是“水凳”--一种用脚踏带动旋转砣具的原始机床,正是依靠这个简单而精妙的装置,像战国时期的玉雕工匠才能创造出繁复华丽的谷纹、云纹和螭龙纹,把平面雕刻推向立体镂雕的高峰。

        然而,当我见过各种真品古玉以后,真正令我感觉到震撼的事情,并不是玉雕工匠所使用的工具本身,而是这些工匠们对工具的掌控已达化境,我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看到过,一名熟练的玉雕工匠,在操作水凳时,“脚蹬踏板如织女投梭,手执玉料若庖丁解牛”,砣具的转速、下压力度、冷却水的控制,凭的就是肌肉记忆,我曾看到汉代玉剑璏上那些细如发丝又流畅无比的勾连纹,误差不超过0.1毫米,这种精确度,即便在今天也属不易,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创造令人惊叹的对称与比例--战国玉璧的“肉好若一”(玉璧边宽与孔径相等),汉代玉圭的“圭璧以祀日月”的严格尺寸,都暗合着当时的宇宙观和数理知识,这种技艺不是简单的熟能生巧,而是身体、工具、材料之间达成的某种“道”的境界。

        最难得的就是--古代玉工在严格的技术规范中,依然保持着生动的艺术创造力,还会为礼制服务却不被礼制束缚,在程式化的造型中注入生命的灵动,我曾看过一件西汉早期的玉铺首,本应是威严的兽面造型,工匠却在额头处巧妙利用玉料的天然沁色,营造出光影流动的效果来,使得神兽顿生神秘气息;我还看过金代的“春水玉”把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浓缩在方寸之间,像海东青疾飞而下的动势,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在严格工艺框架内的自由创造,正是匠心的高光时刻--技艺不再是目的,而是表达对世界理解的媒介!

        我仍然还会认为,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玉雕工匠们,所拥有的匠心精神,它并不是在偶然之间的灵光乍现,而是通过严格的制作与传承体系,一代又一代的接连与相继在一起,今天,所有的玉器收藏爱好者,就能从商周时期的“百工”制度,一直见识到明清的宫廷造办处,中国古代社会“会很自然而然地形成完整的玉作传承链”,一名玉雕学徒工从磨制解玉砂开始起步,需要经历过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基础训练以后,才有可能会接触到比较简单的雕刻,而要独立去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花费二三十年的修炼,才可以去做到的。

        像这种近乎严苛的制玉传承制度,就能确保各种玉雕技艺不会被中断,并且还能在积累中不间断地精进,在明代时期是绘制有《琢玉图》的,就在《琢玉图》里面,有详细的描绘捣沙、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碢、皮碢等全套的工序,每道工序皆有专门的技艺,只要有任何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系统性的、玉雕技艺的传承,才能创造出来良渚文化时期的微雕神人兽面纹,仅仅只有0.1毫米的厚度,像战国的活环套链技艺,清乾隆时期的“俏色”玉雕高峰,都是如此的。

        同样是通过我系统地学习各种古玉知识后,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像古玉中的匠心传承精神,还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它见证中华民族成千上万年的文明与发展的历程,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凸显的是“古朴”;到汉代时期的“大美气象”;到宋代时期的“砣碾遒劲与空灵剔透”;到明代时期的“粗犷豪放”;到清代时期“苏工精致秀媚与扬工豪放劲健”;……每件古玉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每个时代的匠心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我认为古玉中的匠心传承精神,对当代国人也有借鉴意义!

        不管是那些玉器收藏爱好者,还是没有玉器收藏爱好的人,从中,就可以见识到每一件古玉,它不仅有穿越过万千年的时光,它还是以温润的质地、精美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文化与故事,它所蕴含着的、良好的匠心传承精神,对于当代国人而言,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是值得去研究与学习的!

        收藏爱好者们品鉴并解读每一件真品古玉,从中都能发现其中的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在古玉制作的全过程中,玉雕工匠们对每个环节都会做到精益求精,从选材时对品质的严苛要求,到切割与雕琢时精准把控,再到纹饰雕刻的细腻入微,体现对卓越品质的执着追求,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尤为重要,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科研领域,只有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打磨产品与服务,追求更高的标准与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譬如说:在中国的高铁制造行业中,始终都是凭借着对技术的不断钻研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才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个人想要拥有工匠传承的精神,应坚守专注抵御浮躁诱惑!

        每一件古玉制作的全过程,就属于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玉雕工匠们做到长时间的专注与投入,他们会心无旁骛,沉浸在自己的玉雕技艺世界里,并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大家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诱惑与干扰,很容易陷入浮躁与焦虑中,而古玉工匠们的专注精神在提醒当代国人,要学会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与事业,抵御外界的诱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唯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真正的成就!

        对当代中国社会而言,我则是这样来理解并去认为的,凡是热爱玉器收藏的爱好者们,都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要好好努力传承与发扬古玉中的匠心精神,让这一古老的玉雕技艺,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坚信,只要在一代又一代玉雕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像古玉中的“匠心传承精神”,也必然会得以“永远延续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

        最后,我只想去说这番话,古玉中的匠心传承犹如一座灯塔,为当代国人照亮前行的道路,它还让每个人明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态度、坚韧的毅力、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创新的追求;在道德修养上,要崇尚高尚品德,传承优秀文化;让我们从古玉的匠心传承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五张古玉图片都是作者自己的藏品,自藏自拍,一是:良渚玉琮;二是:商周时期的玉隼;三是:战国时期的螭龙佩;四是:西汉时期的玉带钩;五是:宋代的玉飞天。】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晚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