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校,是核心素养的整体设计时代,聚焦课程是核中之重。除此之外,如思维取向、人生站位、环境影响,内心体悟等隐性力量的开发不容小觑,因为青少时代这部分的阅历、感悟或体会往往比知识更会成为伴随一生的深刻烙印。
所以关注上述非智力因素,直指的仍是核心素养。而上述隐性力量外显于形,榜样是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一个好榜样可以带动起一批人甚至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如六十年代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八十年代的“学赖宁”等等榜样引领,对青少年影响力之大,历史已经证明。但是随着信息爆炸大潮,社会转型浪涌,榜样依然,可力量和影响就有些时光易逝,往日难追的萧瑟之感了!
为什么?学校已不需要榜样教育了吗?
不,现在学校更需要榜样来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走向。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或行为作为榜样后,其所解读或映射正确的、先进的、高尚的.....等价值指向就可以如预期为青少年接纳与追随,甚至影响一生。可见,若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自觉选择,榜样是标配更是必须。一则这些榜样生动具体、具有典型性,容易调动学生内心感受,自然也就能够搭建成三观正确的“交互平台”;二则好榜样好行为更容易感染或感动他人,让受教育者有不被强迫之感,从而主动内化;三则榜样还可以上升为主观自我的正确选择,那样的追随和崇拜,才会让教育拥有真正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该如何选择榜样?
这正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难题:学校你给的我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接受,更谈不上主动去学、去模仿、去实践。反而我自己觉得好的,管她(他)算不算得上榜样,我就要去迷恋,去追逐,你能怎么办?有人说顺势利导,革新传统宣教形式,利用明星去教育、去影响,如《开学第一课》、甚至《人民的名义》中的大腕效应,效果不错,当然可以!但明星仅是榜样的载体并不等于榜样,还是无法具备那些热爱国家、具有民族大义,勇于创新,刻苦执着等的真实榜样效果的感召力。
做为学校,应该主动去芜存菁,把适合各年龄段、伟人名人等榜样故事,视听读资料分类别以“线上微课”的形式批量存库,有规格有尺度有导向,也使学生易找可寻。还可多形式密集宣传宣讲,形成氛围,重塑榜样引领作用:如通过设置题目、问题寻求、任务完成等方式导引学生自我选读、选看、选听。也可利用细小时间,运用无意注意,在浸泡覆盖中,听感人至深榜样故事,获得内心的共鸣与感动。还可从内而外,让学生亲自登台讲对自己选择榜样的理解与感悟;另还可分年龄,或寻找身边的榜样,或让自己和榜样做比对,这些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自我反思,跟着榜样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还有哪些距离,距离是力不能及的,还是努力可以达到的;需要做何调整等内容.....
无论哪个时代,我们从没有缺少榜样,真正缺少的是发现榜样的眼睛与弘扬榜样精神的激情,还有对榜样的思辩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