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做个假设,今天早上起床有点晚,煮早餐到一半的时候煤气烧光了,出门不久突然下起了雨,但没带伞,眼看就要迟到,冒着雨冲到公交站的时候,自己要乘坐的那班车刚刚过去,无奈要再等5分钟。焦急万分地赶到公司打卡,还是迟到了。早会上做工作汇报时,前一晚熬夜才做出来的方案被上司直接否定了。
如果这些是你一个上午的糟遇,会怎么想呢?
也许有些人会想“自己真的是倒霉透顶了,都怪煤气瓶烧尽的不是时候,都怪下雨不是时候……”“我这么拼死拼活的,到底为了什么?”“上司就是针对我,看不到我的辛勤付出,老子不干了。”
还有些人会这么想,“今天的迟到是自己没掌握好时间,明天开始要把闹钟时间调早点”“上司否定了我的方案,肯定是有不足的地方,我要好好做修改”……
不知道你的想法是更接近前者还是后者呢?
以上的两种应对方式其实对应着两种思维模式,前者代表着“固定思维模式”,后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的第一章里,作者总结出来,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之处除了先天的基因不同,其对后天影响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的思维模式。
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使人们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天生聪明,但他的思维模式是固定的,那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理应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理应有所成就,要不就对不起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
而如果一个人资质平平,那他就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普通人,只能做普通人做的工作,过普通人的生活,不想去做出改变和突破。
相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练习去培养的。他们不相信天命,就如谌利军在本届的东京奥运会取得金牌后,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并不是说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所想做的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而是他们拥有这种坚定的信念,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潜能,相信付诸努力训练就肯定会取得比现状更好的成绩。
就如谌利军,他在2006年里约奥运会比赛前,经过努力训练,他有信心冲冠获得梦想的金牌,却在比赛的关健时刻,由于大腿抽筋无法进行举重比赛,无奈选择退赛。
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但谌利军克服了心理因素,加倍努力训练,期待下次更好的表现。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届奥运会上获得了梦寐以求,来之不易的金牌。
如果谌利军,他是固定思维者,在里约失败后,就只能是怨天尤人,抱怨腿抽筋的不是时候,又或许过不了心理关,觉得自己与奥运会冠军无缘等,那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就如作者所说的,成长思维模式能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再回到我们前面假设的情景,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上一些困难,经历一些挫折。
就如一句话所说的,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两个字。
在面对的问题已成为既定事实时,我们无法让时光倒退重来,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不同的姿态去面对,也就是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去分析。
我们勇于面对现实,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但不必向现实投降,不必让自己止步不前。
我们要相信自己虽然不能做到“人定胜天”,但可以做到将来的自己胜于过去及现在的自己。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中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