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绰,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治家、散文家,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
精熟政务,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他为文古朴。其作品今仅存《六条诏书》《大诰》。
01、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被推荐
498年,苏绰出生于名门大族,祖上都曾担任大官,他的父亲担任过武功郡太守。
苏绰从小酷爱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尤其精通算术。他的才华在家族中尽人皆知。
苏绰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时,西魏丞相宇文泰在东都门外为他饯行。
临别之际,宇文泰问他家中还有没有可以任用的子弟。苏让想了想,说:“家弟苏绰博览群书,尤善算数,可堪一用。”
02、任行台郎中,初露锋芒,被提升
宇文泰接受了苏让的举荐,随即任命苏绰为行台郎中。苏绰上任后,很快便在政治治理方面崭露头角,在任期间解决了许多难题。
各官署中有难决之事,都要向苏绰请教才能决定。官府之间的文书,也由苏绰定下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能。
但此时宇文泰对苏绰的能力还不是十分清楚。一次,宇文泰在与周惠达谈议政事时,提及了一处政治治理问题,二人都没有得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周惠达请求暂时出外议论。
周惠达召来苏绰,把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刻为他衡量裁定。周惠达之后入内禀报,他的回答得到宇文泰的称赞。
宇文泰问道:“谁为你出的主意?”周惠达说是苏绰,并称赞他有王佐之才。宇文泰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随即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03、博学多才,被器重
一次,丞相宇文泰率领众位大臣前往昆明池巡游,途中路过了汉时的一个仓储遗址。宇文泰回头问左右的人此地的故事,没有人能回答。
有人说:“苏绰博识多知,请问问他。”宇文泰便召见苏绰。苏绰详细作答,宇文泰十分高兴。
宇文泰又进一步询问天地造化之由来,历代兴亡的遗迹。苏绰能言善辩,对答如流。
宇文泰更加高兴,就与苏绰并马缓行到昆明池,竟然连捕鱼也没有看就返回。
当天晚上,宇文泰留下苏绰彻夜长谈,询问治国之道。苏绰畅所欲言,详细阐述了儒家、法家治国理政的方法。
开始时,宇文泰还躺着听,后来宇文泰于是起身,整衣端坐,不知不觉移坐而前。苏绰一直说到天明,宇文泰还未厌倦。
次日,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才能出众的人,我要委任他政事。”随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预决定机密大事,从此对他的宠爱礼遇越来越优厚。
苏绰创制文案程式,用红黑两色分别书写出入公文,又制定计账、户籍之法。
04、支持宇文泰,大败东魏高欢
537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兵分三路,进攻西魏,潼关之战爆发。西魏众将主张分兵应战。
只有苏绰、达奚武与宇文泰意见一致,决定集中兵力抵御窦泰,最终将其生擒。其余两路东魏军闻讯,纷纷退还。
538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衔,封爵美阳县子,食邑三百户。又加通直散骑常侍,晋封美阳伯,增邑二百户。
05、草拟《六条诏书》,受重用
544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西魏建立初期,实力远不如东魏,宇文泰一直心存富国强兵的梦想,但一时没有什么好办法。
苏绰草拟《六条诏书》,主题分别是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以此作为朝廷的施政纲领与地方官员的为政准则。
(1)、治民先当治君心
苏绰认为治理天下,君主与地方守令是关键人物,治理百姓的前提是治理地方守令的心境,只有心境端正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立场。
君主约束自身行为才有望治理好百姓,君主行为不检点便无法要求百姓举止端正,君主要想树立威严,首先自己应当严谨、公正。
(2)、重视社会教化
苏绰在这条意见中强调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化而迁,人性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它却会因周边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如果人人都是真诚之人,社会也会一片祥和;如果人们之间互相算计猜疑,社会也会变得动荡不安。
如今许多制度还处于初始创立阶段,且社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赋税压力小,百姓衣食无缺,正是推行教化的大好时机。
从当地将领开始,首先改变作风,继承君主意志,向百姓传达教化内涵,促进民风淳朴,做民众的榜样。
久而久之,百姓爱戴长辈、慈爱子女、邻里和睦、互相敬重,社会太平,君主的心愿便也达成。
(3)、努力生产
苏绰说,如果想保证百姓思想教化的改变,首先要满足百姓衣食周到,努力提升生产水平。
无论郡县范围大小与否,都要劝导百姓拿起农具,鼓励他们下地耕种。
耕种期间,还要加强对于农田的管理,使田地长期保持活力,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若出现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徒,基层官吏便将他的名字上报到郡县,郡县依据情节轻重施以惩罚。
对于百姓的劝导工作不能做的太繁琐,否则会让百姓感到厌烦,同时也不能太简单,简单便容易忽略,要做到张弛有度,因地制宜。
(4)、选拔良吏
旧时选拔郡吏大多看门第,小地方官职也只是过问基本的才学而不考察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这也导致许多内心狡诈、轻薄、无真才实学的人有望担任官职,但并不会给社会治理带来积极的作用。
选任官吏不应只凭家族地位定官职,应当扩大官吏选择范围,只要有才干便应一视同仁。
同时也不能只考察其才干,如果心思不端也不可任用,否则便会滥用职权。
同时对于不必要的官职也要进行裁减,减轻国家压力,任用能力强的官吏,提高工作效率。
苏绰在“唯才是举”的基础上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对于选官制度的开拓不再仅是局限于高级官员而是扩展到地方官吏。
(5)、恤狱讼
苏绰强调,对待违法犯罪行为要公平对待。因为处罚不仅有约束罪犯的作用同时对威慑百姓也起到一定影响。
如果存在冤假错案便会降低官府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力,甚至引起百姓的不满。所以在审判阶段,必须做到刚正不阿、判断准确。
办案人员也应怀有仁义之心,不能将百姓看作木石一般随意对待,对于案件存疑的地方要反复纠察但也不能滥杀无辜,办案人员应将爱民的思想放在第一位。
(6)、公平分配赋役
为了减轻百姓痛苦同时也不会增加国家军队的压力,苏绰提出要做到负担公平,不能只征收贫困百姓而放纵富豪,不能存在侥幸逃税的行为。
为了让百姓从容交税,苏绰提出,提前通知各地官吏,为百姓预留出准备时间,这样也节省了收税过程的时间,以防临时通知交税后,百姓在慌乱中筹钱。
宇文泰对于苏绰提出的这六点思想观点非常重视,将其视作座右铭悬挂梁头,又命百官日日诵读牢记在心中。
宇文泰很重视《六条诏书》,立于座右,不仅自己经常翻阅,还命令大小官员都要学习背诵。规定不通计帐法及六条者,不得为官。
《六条诏书》的实施,对改变西魏的社会风气、改革政治、发展国力起到很大作用,为取代西魏的北周统一北方,甚至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此外,此外,苏绰还写成《大诰》,一改三国末年以来的浮华文风;同时,根据《周礼》更改西魏官制。
06、提拔贤能,被委以重任
苏绰勤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由于天下尚未平定,常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份内的职责。
广泛访求贤能英杰之士,共同弘扬治国之道。凡是他所推荐提拔的,后来都当了大官。
宇文泰也对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彼此之间没有猜忌。有时宇文泰外出巡游,便把预先签字的空白纸张交给苏绰。
如果有急需处理的政事,苏绰可根据情况决断,宇文泰回来时,也只是打开看一下。
07、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苏绰曾说,治国之道,应当像慈父那样爱惜百姓,像严师那样教育百姓。
苏绰每次与公卿讨论政事,总是从白天直到深夜,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十分清楚。
因为思劳过度,苏绰患上了气疾,最终于546年在任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08、死后哀荣
宇文泰闻讯后,恸哭不止,“哀动左右”,极感哀痛、惋惜。苏绰将要下葬时,宇文泰为尊重其品德,下令从简安葬。
他归葬武功县时,宇文泰只用一辆白色布质的车子装载棺椁,宇文泰与公卿们都步行送到同州城门外。
宇文泰亲自在灵车后以酒浇地,说道:“苏尚书平生行事,他的妻子、孩子、兄弟们有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只有你懂得我的心,我了解你的心。
正准备共同平定天下,不幸竟舍我而去,有什么办法!”说到宇文泰放声痛哭,酒杯也从手里掉下去。
苏绰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为宇文泰出谋划策大败高欢,为草拟《六条诏书》,深受宇文泰器重和信任。
苏绰感激宇文泰知遇之恩,为国举荐人才,常常讨论国家大事到深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宇文泰立下汗马功劳。